*《前言》
寡廉鮮恥也要碑立紀念嗎?台灣光復紀念碑底下卻是日本忠魂?紀念228是累積誰的政治資產?屏東公園裡的紀念碑會講動人的故事。
屏東舊名阿猴。阿猴公園裡有許多見證政權更迭的紀念碑。最有意思的是,前人立下的石碑,新政權上台就塗改。前人沾沾自喜的事蹟,後人接手就重新詮釋。顛倒反覆的時代變遷,具體表現在一塊塊石碑上。台灣最新的文化資產保存觀念就是,尊重每個時代留下的歷史痕跡,不一定要修復到它最原始的狀態,讓每個時代的痕跡都成為共同記憶。換言之,我們現在要是完全拿掉「禮義廉恥」的水泥板,這塊消防紀念碑就沒有故事可說,少了歷史的刻痕,它就沒意思了。
**《內文》
屏東公園是屏東市的重要地標,從屏東女中過一條街,或者從SOGO百貨越過公園路,就可以走進公園,走進屏東人共同的回憶。包括峰哥我,峰哥的老家就在屏東市。
今天,屏東公園依舊吸引人潮來散步或觀光。有人帶著小朋友來餵養鴿子,有人帶著寶貝女兒來輕鬆玩沙。公園這塊土地從清朝開始蓋城門,歷經了日本統治、國民政府主政、再到民進黨執政。有著百年歷史的屏東公園,隨著朝代改變,藏著一代又一代不為人知的秘密。特別是馬關條約之後,日本人從1895年開始殖民台灣。日本人在屏東留下什麼足跡?跟隨峰哥的腳步,我們一步步去揭開公園的秘密。
我現在站的地方是屏東體育館,但是你無法想像吧,一百多年前日本人曾經在這裡蓋過神社,由於屏東以前的舊名叫做阿猴,所以這個地方叫做阿猴神社。不過阿猴神社已經不見了,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叫做屏東體育場屏東體育館。
日本人蓋的阿緱神社。1972年中日斷交後,國民黨拆了神社蓋成體育館。走在屏東公園裡,只要你留神注意,處處都可以發現歷史的遺蹟。
走到屏東公園體育場的旁邊,在這個新式建築的體育場旁邊。卻可以看到三個,有歷史意義的紀念碑遺蹟。
第一個介紹的,是這座建築體積最高大,保存也相對良好的光復紀念碑。
這個紀念碑很有意思,它最頂端是寫著光復紀念碑。它是民國36年元月,也就是日本投降後設立的紀念碑。不過從材質可以看得出來,它是日本時代留下來的。講白了,它應該就是日本時代的忠魂碑,重新改建的。體育館旁邊的這座「光復紀念碑」,充滿濃濃的東洋風味兒。根據考證,它原本是日本人設立的忠魂碑。是為了紀念1912年,日本軍警在屏東牡丹鄉四林村,和排灣族爆發慘烈的武裝衝突,結果造成原住民和軍警重大傷亡,歷史上稱它作「四林村事件」。日本人設立忠魂碑,就是為了紀念殉職的日本軍警。但是台灣光復後,國民黨的屏東市長,沒有拆掉日本統治者的忠魂碑,而是變更用途改個名稱,把忠魂碑翻轉成光復紀念碑。
除了忠魂碑被改名換姓,我要介紹的第二座遺蹟,是這座象徵日本統治者,大和民族優越感的消防紀念碑,它用文字遊戲做包裝,卻也隨著時代的改變,讓它原始的意義,作了180度的大翻轉。這個日本時代設立的消防紀念碑非常有意思,從我背後模模糊糊可以看到禮和義兩個字。但其實它以前是禮義廉恥,只不過另外兩個字已經被拿掉了。這座用石頭堆疊起來的消防紀念碑,是日本時代的1943年,日本人當初設立它,是用來誦念打火殉職的消防隊員。但是台灣光復後,日本的碑文讓國民政府看了礙眼,於是在碑文上面,覆蓋一層薄薄的水泥板,再刻上「禮-義-廉-恥」四個大字。
但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也不知道是什麼人,可能覺得禮義廉恥礙眼,硬是把水泥板上的廉和恥給敲掉。缺少廉和恥之後,嘿嘿嘿,容峰哥我頑皮的揶揄一下,這塊寡廉鮮恥的水泥板,沒有廉恥了,只剩下「禮和義」兩個字,白色的義字還算清楚,禮字又被破壞的很模糊,同時還露出底層的日本碑文。在峰哥看來,這塊不起眼的石碑,真的超級有意思。一塊石碑並存著幾個世代的故事,它見證了日本殖民統治、國民政府來台反日、以及近年來國民黨又被反對,這三個顛倒反覆的時代變遷,卻具體表現在一塊石碑上,哈哈哈,真是叫人大開眼界。
體育館旁邊的第三個日本遺蹟,是這座已經破損的,看起來像亭子一樣的水泥建築。這個亭子現在已經完全被破壞了,它應該是日本時代的放送亭,也就是在公園裡面的擴音喇叭,日本政府用擴音喇叭來向民眾宣傳政令。這座嚴重破損的亭子,很可能就是日本廣播電台的放送亭。日本時代設立的公園裡,一般都有「放送亭」用來宣導政令。它原本的造型應該是長成這樣,跟台北228公園裡的放送亭差不多,一個大大的音箱,政府用擴音喇叭向民眾廣播。1947年,台北發生二二八事件的時候,暴怒的台北民眾就是透過放送亭,向全台灣廣播台北的實況,結果衍發全台灣風起仿效,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悲劇。
講到228事件,南台灣的屏東,當年也沒有置身事外,有人就在慘案中喪生。長期由民進黨執政的屏東縣,更不會忘記藉著228來緬懷先人,不會錯失藉著228來累積政治資本。1992年,當時的屏東縣長蘇貞昌,就在公園裡設立二二八紀念碑,它是全台灣第一座用政府預算,用老百姓的納稅金,興建的228紀念碑。由屏東縣政府設立的228紀念碑,是1992年由當時的屏東縣長蘇貞昌,昌昌昌,蘇貞昌縣長設立的。兩度擔任行政院長的蘇貞昌,當年在當屏東縣長的時候,編列四百萬元興建紀念碑,這是蘇縣長自我肯定的一項政績,蘇貞昌--是刻在石碑底的名字。
紀念碑的造型,是一個從地底突起的三角錐,它又像一根竹筍--破土而出。既象徵228的真相有如冰山一角,還有待世人繼續還原。也象徵劫後餘生的台灣,能夠像竹筍一樣堅毅,只有奮力求生--才有出人頭地的一天。希望能撫慰受難家屬,並讓社會走出歷史的陰影。
其實,公園裡歷史最悠久的一道風景,不是228紀念碑,而是田徑場旁邊的這一座城門。這座興建於1836年清朝年代的舊城,原名阿猴城。這是因為屏東舊名叫做阿猴--阿猴,所以叫作阿猴城。阿猴原本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但是日本統治時期為了蓋馬路,拆除城牆和三座城門。只留下城門上,寫著朝陽門三個大字的-東門。這座紅磚-拱門,已經被列入三級古蹟,我到訪的時候,工作人員正在保養維修,此刻無法靠近,阿猴城的部分-下次回屏東再來深究。
《結語》
走訪屏東公園讓人體會,所謂的古蹟--古蹟,總是隨著朝代更迭,新的執政者會賦予它新的意義。潮來潮去、顛倒反覆,本來就是政治的常態。它雖然會把人搞得暈頭轉向、七葷八素,但就因為它一變再變的政治解讀,反而替真實的歷史留下了見證和紀錄。就像這塊消防紀念碑,它躺在公園的角落,卻真實的記錄改朝換代的經過。
它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歷史的錯誤可以體諒,但是歷史的錯誤不該遺忘。我們要從錯誤中學到教訓,減少未來再犯錯的機率。
身為屏東人,對屏東公園的多變-覺得有趣。不論你家住哪裡,屏東公園永遠等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