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

客家本色,代表客家人不屈服的硬頸精神,它具體表現在屏東竹田鄉的六堆忠義亭裡。客家軍打過1895年的日本軍,更打過清朝時代的十次大動亂。

台灣人已經習慣把「六堆」當作客家鄉親的統稱,但是「六堆」其實是「六隊」,它是六支清朝年代在高屏地區成立的客家民兵隊。在台灣,客家人的人數比閩南人少,客家族群為了自保,於是很團結,內部凝聚力極強,一致對外。六堆忠義亭裡就有客家本色的具體表徵。#

 

    -《內文》

有三百年歷史的六堆忠義亭,位在屏東縣竹田鄉的龍門路上。竹田鄉是屏東的客家庄之一,三百年前就設立的六堆忠義亭。

其實是為了祭祀清朝康熙晚年,在南台灣發生的朱一貴反清事件

當時高屏地區的客家人,為了對抗閩南籍的朱一貴部隊,在高屏溪南岸--面對朱一貴的南邊,成立了六支民兵部隊,就是所謂的六堆。

六堆忠義亭裡供奉的最早先烈,就是為保衛高屏溪南岸家鄉而英勇犧牲的六堆先民。

清朝年間--在屏東和高雄地區,由客家鄉親組成的六個民兵組織。六堆--是以面對高屏溪的方向,也就是面對朱一貴,他所屬的閩南籍部隊的方向來命名。

 

從我背後的地圖可以看到,這六個堆也就是六隊,前中左右後和先鋒堆,在竹田這個地方是所謂的中堆,也就是中心地點。

竹田鄉是六堆聚落的中心點。朱一貴事件中,不幸戰死的客家義勇軍,都集中到中堆的竹田來供奉。除了中堆在竹田。

面對高屏溪方向的前堆,是在屏東長治鄉和麟洛鄉;後堆在我老婆的故鄉內埔鄉;左堆則在佳冬、新埤;前鋒堆在以豬腳聞名的萬巒鄉。

右堆則是在日本時代,行政區劃入高雄的美濃。

 

六堆忠義亭象徵了客家精神,代表客家人的硬頸和不屈服。不過客家人的不屈服,是不屈服於以閩南人為主力的民變。

清朝統治台灣的兩百年間,對於這個邊陲孤島,採取少作為的消積性管理,導致台灣民怨沖天,三年一小反  五年一大亂,社會動亂是台灣的生活日常。

高舉「大清」旗號的六堆先民,最初只是想藉由向清朝表達效忠,以保護人數相對較少的客家人,能夠在人多的閩南族群中生存。

而清廷則順勢加以攏絡,不但幫客家人修建忠義祠,皇帝還頒發褒忠匾額,來褒揚出兵平亂的客家鄉親。清朝統治者就在閩南和客家之間,用政治手段形成微妙的恐怖平衡。

 

閩南籍的朱一貴反清,而客家的鄉親又反朱一貴。對清朝來說,敵人的敵人就變成了朋友。所以在清朝統治期間,客家鄉親和清朝的關係,相對的比較緊密而且密切。

從1721年的朱一貴事件開始,台灣每回遇到內部大亂鬥,六堆就會召集開大會推選出大總理來領導應變。從1721年的朱一貴事件,到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六堆總共開過十次大會,推選出十任大總經領兵平亂。最後一任大總理,也就是第十屆的邱鳳揚,他就曾帶兵在長治鄉與日軍對陣,但是客家軍的土槍對上日軍的洋砲。日軍用重砲轟擊並以大火燒庄,也就是我曾經造訪過的,屏東殺蛇溪畔火燒庄。

 

面對大門的左側迴廊裡,看著架座上一塊又一塊黑底金字的牌位,不由得替經歷過十次戰役的客家軍嘆息。它們都真實參與過台灣平亂的戰役,但是在屏東火燒庄戰役之後,日軍澈底打垮六堆義勇軍,日本總督更宣佈台灣全島底定,命令六堆民兵自衛隊澈底解散。黑底金字的牌位可歌可泣,但斯人已遠,只留下感概與唏噓。

日本統治台灣後,「六堆」這個名詞,就轉變成高屏地區客家族群的統稱。

 

走過左邊廊道的牌位區,再走進右邊廊道的石碑區。深究這裡的石碑內容,可以一窺當年六堆鄉民的生活。同行的老弟就發現一塊有趣的碑文,清朝同治年間的碑文上,公然要求地方士紳不能假公濟私,不可中飽私囊。它要求大家在捐獻軍資糧餉時,要一起分攤不可私下勸募,不可私下收索。避免不當的收索之後中飽私囊。

可見得假公濟私丶中飽私囊,在清朝末年的台灣是一個常態。就因為假公濟私的現象太普遍,才需要立下申禁碑來做規範。

我也發現一塊有趣的石碑,它要求當年不注重衛生的庄民們,要發揮公德心 ,注意環境整潔。

有看到我背後紅色字體的申禁碑嗎?申禁碑的內容很有意思,簡單來講就是當時的新生活運動。當時指的是1894年,也就是清朝光緒年間,日本人進台灣之前的哪一年。當時它要求這裡的鄉民們,不可以在亭子裡曬稻谷,也不可以把牛豬帶進來。萬一帶進來的話,牠的糞便要清理乾淨,這個新生活運動,在當時可是非常先進的,可見得當時的衛生環境並不是太好。

申禁碑的要求那麼多,到底有沒有人遵守呢?而且當時教育不普及,不識字的文盲多,會不會有看沒懂?

 

有沒有遵守申禁碑的規定?老實說,無從考證我也不知道。但講到文盲多,那可能有點多慮了。六堆這裡的文風應該算鼎盛

忠義亭裡還有一塊進士紀念碑,是進士喲  很有意思。這塊紀念碑記載1883年,六堆這裡出了一位進士--江昶榮

當年要在科舉考試--中進士,那可不簡單。有清一朝統治台灣212年,每三年舉辦一次的科舉考試,台灣在200年間總共出了37位進士,高屏地區有兩位,江昶榮就是其中的一位。不過江昶榮的官運不佳,石碑上記載,1883年才考上進士的江昶榮,本來要分發到四川去當縣長,卻偏偏碰上清法戰爭在基隆開打,台灣所有的港口全部封鎖,去不了四川的江昶榮,只好留在六堆老家裡教書。這反而成就了六堆的讀書風氣。

這座象徵客家精神的忠義亭原本破舊,到了1894年,江昶榮省下自己修房子的錢,帶頭拿來重修忠義亭,並且豎立了前面我們看到的申禁碑,跟鄉親們提倡新生活運動,不准亂丟垃圾隨地大小便,這也算是一樁特殊的風土事跡。

客家

三百年過去了,六堆忠義亭經過幾番修建,到今天依然屹立。

下回到南部--特別是到屏東,可以繞過來看看--體會一下客家風情。#

 
文章標籤
客家硬頸精神代表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hsufeng0813 的頭像
liuhsufeng0813

劉旭峰文章部落格

liuhsufeng08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