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巷裡,用廣角鏡逆光仰拍古蹟和它背後的大樓,扭曲的畫面一如建築物在現實生活中掙扎的存在。
不論是艋舺「新青雲閣」、大稻埕李春生教會或者保安街口的葉金塗古宅。這些拜訪過的鬧區古蹟裡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古蹟立面的背後,都有一棟價格不菲的大樓。」
很有意思噢,遊訪琢磨了半天,我才終於搞懂背後的「眉角」。
結論是,「人生哪,成功人士總是不斷的奮鬥前進。」
奮起吧!朋友們。
別小看鬧區古蹟賣不了錢 古蹟背後多是豪華大樓
走訪了大稻埕和萬華幾處古蹟豪宅,除了葉金塗鳳梨豪宅背後有新蓋大樓。同樣具有古蹟價值的「大稻埕教堂」,雖然教會拒絕將它列入古蹟,但教堂背後同樣新建了每坪叫價高昂的新大樓。鬧區裡的古蹟,只要被政府立案保護,不管它是重建還是新建,以乎只要在建築的立面上保持古蹟原貌,就算對社會有個交代。古蹟的背後,透過容積率移轉補償制度,幾乎都蓋起了豪華大樓。
歸納地主與政府的抗爭模式,地主幾乎都是採取「先衝突、再妥協,然後協調求進步、最終大獲利」的四個抗爭步驟。事實也證明,這樣的抗爭果真有效,鬧區裡滄桑的古蹟背後,多半就都蓋起了豪華新大樓。台北市萬華寶斗里的「青雲閣」是第三個明顯的例證。
萬華寶斗里的「青雲閣」,從日本時代到光復後經濟爆發的九十年,這個巴洛克式建築的高檔紅燈戶見證了艋舺的煙花風華。2001年台北市宣佈廢除公娼制度後,它在2002年就被市府盯上列為暫定古蹟。但是2014年8月5號凌晨,青雲閣卻被地主僱工偷偷拆毀,還準備在原地蓋上豪宅出售。公權力被業主公然挑戰,逼得當時的台北市長郝龍斌不得不疾呼:「青雲閣,必須原地原樣蓋回去!」
西洋歷史式樣的建築果真依照市府的規定原貌呈現。只不過,到萬華走訪時,「新青雲閣」背後的豪華大樓,卻比原古蹟建築更醒目,一坪近百萬的豪宅價格更令人咋舌。利之所趨嘛,也難怪當初地主戶要向保護古蹟的公權力挑戰了。
古蹟與大樓並存的另一個矚目地點,是大稻埕的迪化街。這條被稱作「古蹟一條街」的迪化街上,有許多老厝屋主在政府頒布「容積率移轉」獎勵條例之前就堅決拒絕加入古蹟的行列。
今天走在迪化老街上,除了看李亭香餅店、合興糕糰店、廣珍香肉脯店、良記茶行、李甘香油店和李春生三戶連棟老宅……等老建築外,迪化街一段上其實還有幾棟舊式的住商大樓。這幾棟大樓早在四十年前的1980年代,就是拆了老屋新蓋起來的大樓。他們根本沒等政府頒布容積率移轉,有些更是刻意趕在古蹟評定之前,就因為“意外失火”或“不可抗力的人為破壞”而喪失古蹟保存價值。撰文時,我刻意用上“ ”括號,懂我意思的讀者應該心領神會,這些“意外”其實並不讓人特別意外。因為,那些意外失去價值的古蹟,後來都刻意自主的蓋起高樓,為地主謀得最大的利益。所以,當下的迪化街,古蹟與舊大樓是交叉並存的,這在古蹟遊訪巡禮時,是另一種有趣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