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護國神樹」立功  滬尾之役清末唯一勝仗

風遊的主題是「跟著歷史戰場遊台灣」,只要有機會,當然不能錯過真正的古戰場。沿著新北市淡水的「公司田溪」步道,一路走到溪口的沙崙海灘,來到孫開華布兵的重點區域,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的古戰場。

面對遼闊的大海,眼前的沙崙海灘就是當年法軍搶灘登陸的地方。但我背後,由黃槿樹和林投樹交錯的叢林卻是法軍吃足苦頭、吞下敗仗的地方。

1884108日早上九點左右,法軍五個陸戰隊約600人,在法軍艦炮火力的掩護下在沙崙海灘搶灘登陸;十點鐘,登陸的法軍完成集結。在搶灘過程中法軍沒有遭遇阻礙,於是法軍誤以為清軍已經聞風潰散,心態相對放鬆的法軍兵分五路,朝著沼澤叢林內陸進逼,目標是滬尾;十一點,深入沼澤密林的法軍,即將遇到三支躲在黃槿叢林裡的漢人部隊,包括孫開華的清兵主力、淡水的地方民兵、以及陳秋菊從深坑帶來支援的義勇軍。在枝椏交錯的黃槿樹叢和長滿蕀刺的林投樹林裡,法軍不但槍桿沒法拉,連敵人都還沒看不清楚,就被清兵和民兵用短刀突擊,以三打一的人力優勢慘遭圍毆。

槍火在黃槿叢林裡難以施展的法軍,火器上的優勢盡失,在傷亡四十多人後。從中午開始,吃癟的法軍逐步又向沙崙淺海撤退,全身泡在水裡的法國士兵,狼狽的爬上接應的小艇;到了下午一點鐘,小艇在外海艦砲的掩護下才倉皇的逃回軍艦上,結束四小時的滬尾戰役。

孫開華的誘敵戰術成功。打贏法軍的這場滬尾戰役,是清末和外國對戰的唯一一場勝仗。雖然在這場戰役之後,清廷最後還是跟法國在天津簽訂條約,放棄越南的宗主權。但是孫開華這一戰成名,成了清的名將,而被孫開華拿來誘敵的黃槿樹,其實更是功不可沒。

今天,在沙崙海灘邊還是有一望無際的黃槿樹叢。這種生命力強勁的樹種防潮耐風,依然在沙崙沙灘上發揮防風定砂的守護功能。我試著鑽進樹叢裡,但被海風吹地彎腰低頭長不高的黃槿,攀結交錯的枝椏又低又矮,人在樹叢裡抬頭都難,更讓人寸步難行。這間接印證了1884年提著長槍的法軍,想輕鬆突破這片樹叢圍成的樹籬去搶攻滬尾,那根本是痴心妄想。所以,有人開玩笑說,黃槿樹在滬尾戰役中也算戰功彪炳,應該封它「護國神樹」才對。

成功阻擋法軍的護國神樹,在沙崙這片沙灘地上還是有適合親近它的地方。在沙崙海灘的單車道上有一處廢棄的軍營,軍營前有十來棵估計上百年的老黃槿。這些黃槿經過精心修剪,不再是枝椏蔽天,來參訪古戰場或者來欣賞海景的遊客都可以坐在樹蔭下乘涼。同行導覽的朋友還說,長在海濱的黃槿樹功用多多,從前人蒸煮紅龜粿、芋仔粿的時候,會摘採黃槿樹葉墊在粿仔底下防止沾粘,功能和月桃葉、香蕉葉類似。蒸出來的粿仔會散發出特殊的植物香氣,所以黃槿樹又叫粿仔樹或粿葉樹。這種樹不只長在海邊,鄉下雜樹林裡也經常可以看到,在物資缺乏的年代,黃槿樹的大黃花還可以沾麵粉油炸來吃。

沙崙海灘除了有「護國神木」--黃槿。導覽的朋友還打趣的說,這裡還有很多「護國神草」。朋友指著荒蕪的沙丘要我仔細看,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叢採直立方式長在沙丘上的植物,整株像麥草的植物並不討喜,因為它長長的刺,讓人摸了很不舒服。導覽朋友介紹說,這個帶刺的植物俗名「貓鼠刺」,學名還是有刺,叫「濱刺草」也叫「濱刺麥」。顧名思義,就是長在『濱』海還帶『刺』的『麥草』。這種帶刺的植物,秋天會結出圓型的果實,風一吹,會像保齡球一樣在沙灘上跳躍滾動,找地方定錨繁殖,幫沙灘擴大定砂的作用。

朋友介紹的第二種植物則是趴在沙灘上的蔓藤,長在藤條上的葉片像掛在馬匹上的馬鞍,所以就叫「馬鞍籐」。不過,我看它更像西遊記裡鐵扇公主使用的芭蕉扇。更吸引人的,是馬鞍籐開出的花,外觀很像牽牛花。只不過,牽牛花是向上攀爬,而馬鞍籐花只會在地上匍匐生長,而且一開花,就在沙灘上形成花海,又有「海濱花后」的美名。

導覽的朋友說,濱刺草和馬鞍籐是沙崙海邊最常見的定砂植物。少了它們,海邊的細砂就會被強風吹走,沙灘就會消失不見,所以叫這些定砂植物「護國神草」,雖然戲謔但也反映真實。要不然,海灘全部用醜不拉磯的竹籬笆來定砂,不但美景的海景被破壞,更吸引不了愛拍美美婚紗照的準新娘們來這裡取景。

這次的古蹟遊走,從學習古戰場的歷史,到進一步認識海岸的特色林木。多面向的學習,也算是「跟著歷史戰場遊台灣」的意外收獲。#

 

孫開華一將功成       滬尾戰役名留清史

滬尾這場戰役的勝利,阻擋法軍先佔淡水再攻台北的美夢。

而在基隆的法軍,也因為霧峰林朝棟、楊水萍夫妻率領的「棟軍」堅守,法軍一直攻不過基隆河。法軍主帥孤拔只好在1020日宣佈:「封鎖台灣!」

        孤拔是打算藉著法艦強大的火砲逼降清軍,所以,他用十五艘軍艦分別封鎖蘇澳、雞籠、滬尾、安平、打狗(高雄)等港。台灣雖然陷於孤立,情勢也很險峻,但清軍只要不出海去討打,法艦就算再強也打不進內陸。原本準備封鎖清軍的法國,卻反而被牽制於台灣的戰場,無法掌握機先,更不能北上去和清廷的北洋主力艦隊作戰。

        到了十一月,法軍雖然勉強攻陷一部分的基隆,卻又再度受阻於獅球嶺砲台。兵貴神速,清法戰局一旦陷入膠著,對法軍就大大不利。清法對峙期間,東北季風南下。大家都知道,冬天的基隆又濕又冷,夙有「雨港」之稱。濕冷的基隆傳染病瞬間爆發,嚴重水土不服的法軍,因為霍亂疫病而亡故者甚眾。

        1885年三月,法軍主帥孤拔眼見短時內不容易拿下台灣,轉而攻佔澎湖,希望拿下澎湖之後,和清廷打另一場持久消耗戰。

但同時間,在越南的戰場上,法軍的攻勢同樣受阻,諒山之役,清軍大敗法軍,這讓法國政府備感壓力。於是,四月四日清法雙方議和。六月九日簽定「清法條約」。六月十一日,法軍指揮官孤拔既憂且憤還染病,三重壓力下病死於澎湖。六月二十一日,法軍終於撤下國旗,退出佔領長達八個月的基隆港,失意歸航。

        檢討這場清法戰爭,法軍沒能如願攻下淡水滬尾,反而受制於台灣海峽,最終沒能達成逼迫清廷走上談判桌的目的。在積弱的晚清年代,這場滬尾戰役的勝利不但振奮人心,更是一場關鍵性的勝利。

        如果當年法軍的盤算成功,那麼台灣的歷史肯定改寫。也許等不到1895年甲午戰後割讓給日本。1884年,清法戰爭,說不定台灣就已經被法國人拿下來了。就因為法國人在滬尾吃了閉門羹,法國砲艦進不了淡水河、攻不下滬尾,更沒能拿下台北城。所以說,滬尾血戰之役,算得上是十九世紀清廷對外禦侮戰爭中唯一的一場勝仗,意義非凡。

        回顧這段慘勝的光榮歷史,真要歸功當年的滬尾守門大將孫開華。

        孫開華在清法戰爭後獲得清廷白玉翎枝的賞賜,還被委派為台灣軍務幫辦。那時候,孫的聲名一度大噪。但從網路蒐到的資料卻顯示,此後,孫開華卻陷入湘軍和淮軍兩大軍系之間的排擠爭鬥。因為自己所屬的湘軍派系,不同於他頂頭上司劉銘傳巡撫所屬的淮軍,兩人嚴重交惡。孫開華於1886年(清光緒12年)被迫離開臺灣,回泉州去擔任陸路提督。他走的時候,現在的滬尾砲台工程才發包,他根本沒看到砲台完工咧。

        1893年孫開華病死於泉州。綜觀孫開華的一生,打敗法軍的滬尾之役最是著名。是役的成功,除了突出他帶兵的嚴明,更因為他掌握住地形優勢,善用了黃槿和林投樹叢困住法軍的戰術成功,讓他一舉成名。只能說,「一代名將孫開華,功在滬尾。」#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hsufeng0813 的頭像
    liuhsufeng0813

    劉旭峰文章部落格

    liuhsufeng08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