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公園裡,有輛台灣火車頭的鼻祖叫「騰雲」號,
騰雲號,也是台灣商業冠名贊助的鼻祖嗎?
如果天上有機會去問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
他也許會告訴你,
「是的,騰雲號算是置入行銷產品。」
峰哥風遊.古蹟巡禮
台北二二八公園(一)
今次的主題故事---
騰雲號.台灣火車頭鼻祖來自冠名贊助?
(峰哥學習之旅。以下文長,請慎入)
到台北二二八公園,公園西側陳列的「騰雲號」蒸汽火車頭值得一看。
官方資料說,當時火車的最高時速是35公里,以當時的速度來看,坐火車猶如騰雲駕霧御風而行,因此台灣第一個火車頭被命名為「騰雲號」。但是,官方的說法可信嗎?在公園裡仔細逛逛,卻發現「騰雲」,好像怪怪的!
台灣第一個火車頭「騰雲號」,這個名字是1887年當年的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奏請光緒皇帝核准傳給它起的名。「騰雲號」現在陳列在台北228公園裡。
228公園南側還有一個四柱三間二樓式的牌坊--「急功好義坊」。有趣的是,這也是劉銘傳在1887年奏請光緒皇帝,為了嘉獎台北富商洪騰雲,他在7年前也就是1880年捐地捐銀興建考棚,讓北部考生科舉考試不必迢迢趕到台南去應試。
各位有沒有發現,這兩件歷史古蹟居然有這麼多巧合。
首先、火車頭叫騰雲號,「急功好義坊」獎勵的富商叫洪騰雲。
第二、促成這兩件事的都是劉銘傳。
第三、完成這兩件事的時間都在1887年光緒十三年。
第四、大官劉銘傳的名字還刻在富商洪騰雲的「急功坊」上。
第五、這兩件歷史文物都放在台北228公園。
「怎麼這麼巧?」一個個問號從心底浮起。走在228公園裡,面對這麼多巧合,我直覺背後一定藏有秘密。
綜合前四項巧合,從事媒體運營工作多年,我第一個浮起的猜測是:「騰雲號」火車頭是冠名贊助的產物,劉銘傳幫洪騰雲做置入行銷?
跑過幾年司法檢調新聞,不自覺拿出二百五的辦案精神在公園裡奔跑蒐証。
在火車頭展示間裡,黑色的騰雲號火車頭機身上,兩塊紅色牌子上清清楚楚鑄刻著「騰雲」和「光緒十三年造」。
而在「急功好義坊」這裡,嚴重風化的橫額石柱上依稀可以辨識巡撫劉銘傳的大名鐫刻在獎勵富商洪騰雲的牌坊上。但獎勵事件是發生在1880年,嘉獎的時間卻落在1887光緒十三年,剛剛好,與「騰雲」號命名的時間同年。
如果還有人有耐心看到這兒,我不得不對自己多事的行為辯白。肺炎疫情嚴峻的此刻,我替自己安排台灣古蹟巡禮,對我來說,放空自己專注當下是一種輕鬆的狀態。但發現問題去找出答案,更是我享受當下的另一種方式。
就把它當作是一趟學習之旅吧。因為好奇,我忍不住上網扒資料找出劉銘傳治台六年的功過。抽絲剝繭想弄清楚,其實這個『騰雲號火車頭』在台灣的課本教育裡,它早就是百年美談了。但今朝的發現,它卻可能是冠名贊助、置入行銷,甚至進而是“利”於富商的產物呢?
窮!台灣蓋鐵路 錢從哪裡來
大家都知道,買火車頭要錢,蓋鐵路更要花大錢。光緒11年(1885年)中法戰爭後的六月底,法國軍隊才從基隆完全撤退。戰後,中國的洋務派為了軍事和運送煤礦的需要,積極提倡興築鐵路,但當時的清廷因為連年戰敗,與外國簽下的太多不平等條約都必須以租界割地和鉅額賠款來應付。在財政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想蓋花大錢的鐵路,只能開放民間資本投入。所以,直到1886年,中國才開辦了第一個官辦民營的鐵路公司。
台灣對大陸來說是孤懸的海島,首任巡撫劉銘傳也想修鐵路。網上的資料說,光緒十二年(1886年),劉銘傳奏請試辦鐵路,奏摺中還提及:「唯以經費之故,躊躇至今。」當時清廷的財政是困難嘛,於是劉銘傳決定自籌工程款,他發行鐵路股票,招商募款壹百萬兩,至於公款則不動。
「騰雲號」是光緒十三年(1887年)劉銘傳向德國荷索倫公司打造的全台第一輛火車頭,堪稱是台灣火車頭的鼻祖。火車頭的錢,以及俢築台北大稻埕到基隆之間的鐵路建設經費都不是小錢。
從上一頁我條列出來的前四項「巧合」可以歸納如下的結論:
第一、火車頭騰雲號就是用富商洪騰雲的名字,絕不是什麼坐火車猶如騰雲駕霧哪般瞎扯。
第二、洪騰雲肯定大量買進劉銘傳發行的鐵路股票,至於數量是多大?有多少開發利益和產值?網路上我沒找到資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幫忙補充。
第三、劉銘傳為了回報洪騰雲,除了讓他在火車頭上冠名,還替他爭取「急功好義」牌坊,更把他巡撫大人的大名附在牌坊上,等於簽名掛保證。
至於「騰雲號」火車頭為什麼會和洪騰雲的牌坊一同出現在台北二二八公園呢?唯一的解釋而且真實的答案就是:歷史的巧合。
騰雲號火車頭從1891年11月開始奔馳在台北與基隆間,三年後的1894年可以跑到新竹。日本統治台灣後,從1908年開始,騰雲號最遠可以從基隆開到高雄。直到日據時代的大正三年(1924年),「騰雲」號退役後才被保留在台北新公園供人參觀。
洪騰雲的「急功好義」牌坊本來是建在台北府城西門的石坊街(今衡陽路)。所以,騰雲火車頭和宋騰雲牌坊原本不可能碰在一起的。要不是日本統治台北後,拆了台北城牆拓寬道路,1905年把它拆遷到今天公園的位置,而火車頭在1924年退役後也意外的送到公園展示。一連串的巧合,才讓我們有機會點破富商冠名贊助台灣鐵路興建的歷史。
台灣第一波經濟奇蹟 劉銘傳創造的?
用拚圖的方式鋪排了台灣火車頭鼻祖「騰雲號」的故事。我借用現代詞彙『冠名贊助』來描繪這段野史,但我對劉銘傳絕對沒有絲毫不敬,相反的,我對劉銘傳懂得利用「官商合作」的方式來推動台灣鐵路建設更是推崇備至。因為從目的和結果來看,它都是好的、對的。至於當年的官商「合作」該不該用冠名贊助還是置入行銷,那都只是邁向成功的一種手段而且,後世的我們只需知道故事,毋須苛責事實。
劉銘傳不默守官場上「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保守陋習,他更帶領台灣積極走向現代化。除了北部地區的鐵路開發,研讀台灣史料還發現,劉銘傳對台灣茶葉的外銷出口也貢獻良多。他擔任巡撫後丈量土地,繼沈葆楨之後嚴格執行「開山撫番」政策,在北部丘陵開墾出新的土地以供種茶,然後鼓勵茶商從福建引進包種茶大量種植。當時北部的茶葉生意全球知名,台北大稻埕5號水門附近,中、外茶商的加工廠林立,極盛時期一度聚集了兩萬名女工揀茶,造就大稻埕成為是清末台灣最繁盛的茶葉碼頭。茶葉更佔了台灣北部出口總值的90%,成為台灣出口的最大宗貨物。
數字會說話,同治4年(1865)時,台灣茶葉輸出僅13萬6千斤,光緒19年(1893年)時躍增為1639萬4千斤。三十年間,成長一百二十倍,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出口產品。大稻埕茶商李春生就是僅次於板橋林家的全台第二大富豪;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提到的「騰雲號」火車頭背後故事的主角洪騰雲,根據日治初期的調查,他一度是全台富豪排行榜的第三名,政商界的影響力確實不容小覷。1865年至1895年的三十年間,台灣的外貿出口總值增加了七倍,而1885~1891年劉銘傳領台的六年期間,經濟明顯興盛,甚至被譽為台灣經濟史上的第一次繁榮奇蹟。
後世學者對劉銘傳在台灣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視他為台灣現代化的領航人,為台灣打下現代化的基礎。有外國學者贊譽他:「努力將近世工業之恩澤,布植於中華東方孤島之上。」;《台灣通史》的作者連橫也把他和明鄭時期的鄭氏諸葛陳永華相提併論,評價他是:「台灣三百年間的吏才。能立長治之策者,唯鄭成功時代的參軍陳永華,唯晚清時代的台灣巡撫劉銘傳,二人而已。」
1891年4月劉銘傳突然告老還鄉,一說是在台灣建鐵路後與北台士紳為了買單拆帳不歡而散,有沒有包括洪騰雲,不曉得;另有一說,是因為基隆煤礦弊案糾纏憤而離職。劉銘傳的這段離台歷史,我沒考究,暫不評斷。不過,劉銘傳四月離台,可是台北、基隆間的火車十月才通車,按時間推論,劉銘傳應該沒攜手洪騰雲一同親眼見證他命名的「騰雲號」御風飛行。1896年,台灣被日本統治後,劉銘傳也染病抑鬱,最終病逝安徽老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