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級流浪動物 流浪到台北二二八公園
全台灣最有特色的「流浪動物之家」在哪裡?
答案是,「台北二二八紀念公園」。
不過,我有但書,這裡指的流浪動物,牠們是不會動的。牠們都是雕工非常精緻,屬於古董級別的動物雕像,流浪到台北二二八公園。
代表智慧的銅牛 「台博館」看門牛
「二二八公園」裡最重要的建築,就是「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博館的館藏很精彩,二二八公園的故事也很多,以後我們再慢慢說。本文的重點是擺在《古董雕像的流浪動物之家》。
228公園裡,「台博館」的入口處有兩隻顔色不同的銅牛,仔細看,它們的造型很美。很多人看到這兩隻銅牛,都以為牠們是一對公牛與母牛,但其實他們不是一對,它們是1930年代,由兩批日本商人分別敬獻給「台灣神社」的獻禮。日本人相信銅牛能帶來智慧,今天去日本的神社,還會看到有學生或考生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布條上,然後綁在銅牛身上,祈求考試順利合格。但台灣的考生,還是比較相信文昌帝君、觀世音菩薩、土地公甚至三太子。
這兩隻原本擺在「台灣神社」的銅牛,它們的命運坎坷。經歷了1944年10月25日,一架日本軍機撞毀台灣神社的意外。當時一架因為引擎失效準備迫降松山機場的軍機墜毀,直接撞進了台灣神社,引發大火。神社的檜木主建築、花崗岩特大鳥居(現在搬到「三峽祖師廟」,重製成大殿前3層透雕龍柱)、石燈籠……很多建物都被撞毀燒毀;隔年,它又歷經了1945年5月31日,美軍對台北的大轟炸。
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開始去日本化。日本的「台灣神社」被拆了,蓋起今天宮殿式建築的圓山大飯店。而這兩隻銅牛只好流浪,最後就流浪到台博館前面看門。誰曉得,到了1950年代,西側的這隻青銅牛又被偷,它的頭部被切斷,被找回來修復的時候,被鋸斷的兩隻牛角還沒找不到。怎麼辦?只好用補的。所以,在牛角尖上現在還留下明顯的痕跡。
東邊的這隻紅銅牛運氣稍微好一點,它沒被偷,但是就一直躺在戶外替「台博館」看門。這兩隻流浪的銅牛歷經風吹、日曬、雨淋近百年,兩隻象徵智慧的銅牛身上,現在可以看到明顯的銅鏽和綠斑。
石獅:日本神社狛犬? 台北府衙石獅?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是1996年,當時的台北市長陳水扁,為了紀念1947年2月28日發生的「二二八事件」,於是把當時的「台北新公園」改名228公園。佔地七公頃,1908年就已經落成啟用的「新公園」為什麼叫『新』公園而不叫『舊』公園呢?因為台北第一座公園其實是1898年落成的「圓山公園」,圓山公園是台灣公園界的最老資格,新公園的名稱則一直延用到被陳水扁改名。
沿著二二八公園的右邊走,會看到香火鼎盛的福德宮。福德宮旁邊的「急公好義坊」是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為了表揚清代富商洪騰雲熱心公益所興建的。這座牌坊本來位在西門町的衡陽路上,1905年,日本總督府為了拓寬道路 ,這牌坊被視為障礙物,於是把它給拆了。當時艋舺有錢的洪家人,就想辦法把這座日本人視作路障的牌坊遷到這邊來。嘿嘿嘿,從文物保存的角度來看,這算不算是一種「文化資源」回收呢?
在「急功好義」牌坊前面,有兩對石獅子。這兩對大、小size完全不同的石獅子也是流浪動物,跟「台博館」前看門的銅牛一樣,流浪到二二八公園。
這兩組石獅都是古董級的,頗有看頭。先看這隻個頭比較小的石獅,它是「急功好義」舊牌坊原有的柱欄石獅,應該是跟著牌坊一起拆遷過來的。
再看這隻個頭大的石獅,從它胯下私密處,有著「蛋蛋--的哀愁」可以辨別出它是一隻快樂的公獅,公獅腳下踩著圓圓的繡球,象徵一統寰宇世界和擁有無上的權力。
公獅對面的是母獅。母獅的腳在逗弄牠的小獅子,象徵子孫綿延。只不過,流浪到這裡小獅子,經過風吹雨打和人為破壞,風化的結果,小獅子的形狀已經有點糢糊不清了。
仔細比對,這兩隻大獅子的造型、雕工和材質,都跟牌坊前柱欄的小獅子有明顯不同。但為什麼它們會一起放在牌坊前面呢?
小獅子是跟著牌坊一起過來重建的。哪麼體形比較大的這對石獅,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有學者說,它們原本是擺清朝台北府衙的前面。日本人來了以後,台北府衙被拆光了,這對石獅子是台北府衙唯一的留存,證明台北府衙曾經存在過,所以非常珍貴。
「它們就是台北府衙的石獅!」這是標準答案嗎?
「No No No…」,我之前參加文史導覽團的時候,導覽的學者認為,大石 獅原本應該擺在日本人蓋的「台灣神社」的鳥居前面。是國民黨拆了當時已半毀的神社蓋圓山飯店,石獅才流浪到228公園。猶記得當時學者還說,這個石獅,日本人管它叫狛犬。
「你看,你看……。」當時老師還要學員仔細看,狛犬的前腿比較長…。它長得像台北劍潭公園裡的兩隻石狛犬,更像「圓山飯店」廣場入口的兩隻閩系繁複型石獅,但前腳比較長。導覽老師當時還大膽推論,牌坊前面的這對大石獅就是「台灣神社」遺失的第三對石獅。
「喔,是喔…有嗎?有比較長嗎?」我再次到牌坊前盯著這兩尊大石獅雕像瞧。但是,天哪,天曉得,牌坊前這兩隻大個頭的石獅,它們雖然長得像「圓山大飯店」廣場前的閩系石獅。但它們究竟是日本神社的狛犬,還是清朝府衙裡的石獅?我真的搞不清楚。峰哥我全台風遊,順便「峰言風語」練痟話,這麼傷腦筋的考證工夫,我的腦袋管不動嘴巴,就讓學者們繼續去深入研究吧。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兩組、四隻流浪的大、小石獅動物,牠們被製作來到人世已經百年,它們看過清朝留著長辮子的官員和百姓;看過穿著日本軍裝的軍人和警察大人。當然,也和一旁福德宮裡的土地公,一起見證了來這裡上香祈福的美女帥哥,看盡這百年來的人世變遷。
神社銅馬 來自何方?
再來看228公園裡另一個超吸睛的古董流浪動物。
我走到兒童遊戲區,就被一匹高大的青銅馬給吸引住。地上有「禁止攀爬」的告示牌,這讓我很肯定,這匹銅馬不是給小朋友爬的,因為它可是有來歷的。先看看它精緻的雕塑。
這匹銅馬鑄造的非常精巧。仔細看,栩栩如生。馬臉上還有擬真的血管,馬身體上有肌肉的紋路。它根本不像一般公園裡的兒童遊樂設施。更特別的是,仔細看馬的肚子,銅馬左右兩側的肚子上雖然有被磨擦破壞的痕跡,但從模糊尚可辨認的印紋來看,它很像櫻花的徽記。
櫻花Sakura,是日本的武士之花。它強調的,是瞬間的燦爛。「一瞬的燦爛就是永恆」,即便死亡,也在所不惜。若用2020年中此刻的時尚語來形容:呃……,像極了愛情。Errrr……。
銅馬,一般是放在級別比較高的日本神社。因為,馬是給武士騎的,銅馬就成為日本武士的一種象徵。所以,這裡的銅馬它肯定是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日據時代在台灣留下的神社銅馬總共有四隻,除了「台北二二八公園」的這隻,另外三隻分別在桃園忠烈祠、宜蘭員山忠烈祠,以及中壢高中校園內。因為中壢高中,它曾是中壢神社的舊址。
再回到銅馬的出處,這匹漂亮的銅馬究竟是從哪裡流浪過來的呢?
光復初期,國民政府積極「去日本化」,不大可能把銅馬從外縣市神社,大費周章的運到「台北新公園」裡。所以,牠最有可能是來自台北市內的神社。
日據時期,台北等級最高的神社,就是1901年蓋好的台灣神社,國民黨來了以後,它被拆掉,蓋成現在的圓山大飯店。所以,這匹銅馬有可能又是來自被拆掉的台灣神社。或者是台北…其它不知道哪家的神社。有可能包括:「建功神社」,現在改建為台北植物園南海學園小天壇;抑或者是「護國神社」,現在改建為台北「圓山忠烈祠」……。不知道,不知道這匹精緻的銅馬,為什麼會流浪到228公園?這個謎題的解答,還是有勞近代史的學者專家們去傷腦筋吧。
流浪到公園 異鄉成故鄉
走筆至此,腦際突然響起我最愛的歌手齊豫的歌聲,齊豫唱的《橄欖樹》: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方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澗清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流浪。還有,還有……;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方故鄉在遠方。」
校園民歌時代,齊豫唱的《橄欖樹》,是由李泰祥作曲,三毛填詞。寫這曲流浪之歌的後面兩位,現在到天上甜蜜的流浪去了。而真正流浪到二二八公園裡的這些物動,台灣神社的銅牛、日據時代的銅馬、清朝台北府衙或台灣神社的石獅,它們原來都不屬於二二八公園。卻因為世局的變化,改朝換代,它們全部成了另類的流浪動物,流浪到台北二二八公園。
《橄欖樹》曾唱出峰哥我年少時的徬徨,與另一種虛無的浪漫。我也曾想過,要去追尋歌詞裡「天空飛翔的小鳥、山澗清流的小溪、寬闊的草原。」,但為了生計三餐,終究不敢行動。然而,峰哥不敢做的這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嚮往,流浪到228公園裡的動物們卻似乎做到了。公園占地七公頃的天空有飛鳥,日本和式的庭園裡有池溏、噴泉和大片綠地……。
超過百年的古董流浪動物算是「文化資源」吧。那麼,回收這些「文化資源」的台北二二八公園就是文化垃圾桶囉,它專門回收文化垃圾囉。
不過,這絕對沒有貶損的意思。能夠被資源回收,代表它們有價值,而且它們的市場價格肯定不便宜。至少比峰哥強…,峰哥還沒人要資源回收咧。好歹,二二八公園這個「文化資源回收場」,能夠讓這些流浪動物安身棲息,228公園也算是另類的流浪動物之家了。
這些流浪動物的身世,有些還有待學者專家們去考據和爭論。但銅馬、銅牛和石獅,不管是日據時代的,還是清朝末年的,它們肯定都是台灣歷史的一部份。歷史如果得了失憶症,那麼,歷史的老人痴呆應當被喚醒,你我身邊的歷史不該被默默的遺忘。至少,峰哥我要盡量多跑、多看、多學習,免得長期待在家裡,失憶症太早上身。
想到二二八公園參訪,除了自己開車、騎車。你如果住在「天龍國」以外的外縣市,你還可以搭火車、搭高鐵到台北車站,然後沿著館前路走一小段,就到了。你也可以搭台北捷運到「臺大醫院站」,搭公車到「博物館站」,或者像峰哥騎鐵馬腳踏車,一樣可以到達228公園。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下次,再路過二二八公園,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文化資源」回收場。唉,別誤會,不是要你進來丟垃圾,是請你進來看看,這個滿是古董的流浪動物之家。這裡不收費喲!#
留言列表

{{ article.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