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哥風遊.古蹟巡禮」霧峰林家.宮保第和大花廳

今次的主題故事---

霧峰林家古宅超經典 感動到讓人想哭

林文察父子很能打 締造林家旺天下

曲終人散的寂寞 霧峰林朝棟最懂

------------------------------

        跟著古蹟遊台灣,峰哥風遊的腳步走到台中的霧峰林家。

        講到以豪門豪宅聞名的林家,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

        「林家?」一定會有人問,「他們和板橋林家是親戚嗎?」

        「錯!」答案很肯定,「板橋林家雖然曾是全台第一富商,但是板橋林家和霧峰林家沒有半點關係。板橋林家是靠做生意起家,霧峰林家則是靠武功打出天下。兩個林家唯一的相同點就是:家大業大,豪宅很大。」

峰哥風一樣的遊走台灣古蹟,當然不能錯過林家的豪宅。

 

                重量級文化古蹟 感動到令人想哭

霧峰林家究竟多偉大?到底值不值得一看?

「它是台灣的文化瑰寶…,」資料上說,台灣史學家,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曾經形容,「霧峰林家是個令人感動到痛哭流涕的重量級文化古蹟」。

專家都這麼贊嘆了,峰哥趕忙跟著美女導覽員去參訪豪宅。

首先參觀的是「宮保第」。

宮保第,是清朝皇太子老師居住的宅第才能擁有的稱謂。霧峰林家的這座宮保第,是因為林家第五代族長林文察,他在大陸與太平軍作戰身亡,被皇帝追封為太子少保(也就是太子的老師)。霧峰的宮保第是台灣唯一,在封建帝制時代,它的位階極高。

據導覽員介紹,它是清朝時期台灣規模最大,規格也最高的民居宅第,1858年開始興建的宮保第,前後縱深總共有五進。我查過資料,清領時期的台灣有錢人,他們的閩式建築住宅,院落縱深多半是「三進」成一個『日』字型;再了不起的大戶是「四進」成『目』字型。這種五進院落的宅第,霧峰林家應該是全台僅有。

進宮保第前,第一落門板上有兩尊官邸才能配用文武門神。而宮保第因為是官衙與民宅混用,才有這種「破格」使用的情況。但對清朝來說,反正台灣天高皇帝遠,也沒有人管制。倒是門神眼睛的神韻很有意思,站在祂面前,不管我們位置往左或往右怎麼移動,感覺祂的眼神都一直盯著你。導覽員說,這叫做「活目」畫法,閩南語叫這種眼睛叫「四方眼」。由工藝老師傅把色彩層層堆疊,最後一筆才把眼珠點上,畫龍眼精的精湛技巧,彷彿讓人逃不出祂的視線,有一種戒慎恐懼的感覺。原件是1870年繪製的,雖然經過整修,但也是曾祖父級別的古董文物。

離開有著四方眼的門神,要進「宮保第」前,還得跨過高高的門檻。

我注意到,在跨過高門檻的同時,腳必須抬高,眼睛必須前望,身體必須彎腰前傾,才能維持平衡不致跌倒。在完成這一連串的人體工學動作後,美女導覽員開心的笑說,「對了對了,就是這樣,進門前彎腰屈膝,就是提醒各位貴客,入門前要對我們林家表達敬意。」

「嗟!」我暗哼了一聲,這美女愛說笑。

走過院埕,跨過第二道門檻,就進入所謂的「轎廳」。

從前沒有汽車,達官貴人來「宮保第」拜訪洽公都是坐轎子。貴客的轎子走過一進的院落,就會來到這個一、二進交界處的「轎廳」停轎。貴客下轎後,會在這裡等待主人家來迎接。在這個貴客必定駐停的地方,兩旁的牆面就得掛上能夠彰顯主人家身份地位的詩畫,好讓賓客等候時參觀。宮保第的轎廳裡就有清末重臣李鴻章題字的墨寶,可見林家在清末當年的政治影響力非同小可。

 

        古宅有趣的象徵多 豪門裡繁文縟節少不了

        兄弟翻臉起因「東西仔」失和? 古宅裡有趣的典故多

走進大廳後,導覽員要我們注意腳下的地磚。她解釋說,包括霧峰林家在內的閩南式建築,屋內大廳的地磚多是斜線45度角排列,這看起來既像「人」字,也像「入」字。把它看作「人字磚」,象徵主人家人丁興旺。看作「入字磚」,則象徵歡迎光臨,這大廳是用來接客的;至於兩側的廂房則是以直線排列,局部看起來就有點兒像「止」和「田」字。把它看作「止字磚」,代表這是廂房,是住人的,所以外賓止步。若把它看作是「田字磚」,則代表主人家有田產,大富大貴。

「哇,大戶人家真講究。」不禁贊嘆,每個建築裝飾都有特別的意涵。

講完兩側廂房的地磚,導覽員問說,「哥哥和弟弟的老婆怎麼稱呼?」

「妯娌!」我不加思索的搶答。

「那『妯娌』的閩南語怎麼說?」導覽員追問。

「東西仔!」同遊的伙伴也跟著搶答。

「答對了…。」導覽員俏皮的說,「但是答對了,沒有獎品。」

站在大廳、面對大門的導覽員解釋說,一般大戶人家的房子都是座北朝南,習俗上也是左尊右卑。面對大門的左手廂房,也就是東邊廂房,通常是大哥大嫂住;二哥二嫂則是住右手廂房,也就是西廂房。所以分住東西廂房的大嫂、二嫂,閩南語就叫「東西仔」。此外,一般都說「長嫂如母」。廚房就歸住在東廂房的長媳婦來管,因此,請客吃飯,我們就叫「做東」。

導覽員又俏皮的問大家,「如果兄弟失和呢?叫什麼?」

做遊客的我們面面相覷,誰也不想面對這個問題。

「那叫『各分東西』!」她笑說,「一般兄弟不和,多是『東西仔』的關係沒搞好,兄弟只好各分東西囉。」

這有趣,沒想到參訪古蹟還能這麼生活化。

接下來,導覽員要我們抬頭,抬頭看高高的門梁和樑柱。導覽員介紹說,我們頭頂上的雕飾也是工匠們費盡巧思的傑作。梁柱上有麒麟和珍奇異獸盤據;門樑上有茄苳入石榴、獅踏綵球、蟾蜍銜幢、文王子牙、三顧茅盧、琴棋書畫……。美女導覽員說得嘴角全波,但這些冠冕堂皇又穿鑿附會的溢美名詞我卻攏總聽嘸。

聽了半天,只覺得古代大戶對生活美學的要求太高了。當時跟他們租田耕作的佃戶,平民百姓能求個溫飽就偷笑了,霧峰林家的好嘢人是不是想太多?

終於,終於……,導覽員看出我們這群訪客眼裡的點點問號,她承認說:「我們大官宅第裡的繁文縟節本來就多,建築裝飾賦予它的象徵意義更多。你們若是有聽沒懂沒關係,我們繼續往前走。去隔壁『大花廳』,看看林家的私人歌劇院。」

「歌劇院又是什麼?」有遊客喃喃碎念。

導覽員怕遊客有疏離感,馬上補充,「你們就當它是私人豪華電影院。」

 

        林家的繁華  靠武功「打」出天下

「宮保第」的隔壁就是「大花廳」,它建於1890年,不但雕工細緻,氣勢也非凡,是有台灣僅存的福州式戲台,堪稱是台灣最經典的建築。但是,這麼高規格的政治品級,並且還得花大錢才能蓋得出來的宅第和戲台,為什麼霧峰林家能辦得到?他們究竟靠什麼起家,能一躍成為台灣最吃得開的家族之一。

霧峰林家的第一代是林石,他在18世紀中期的清乾隆初年,從福建漳州渡海來台。在那個「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的恐怖年代,林家還是在台中大里定居了。到了第三代又從大里遷居到霧峰。傳到第四代的時候,林家人就靠著習武練拳頭,在地方上闖蕩、爭奪勢力,在霧峰打下一片江山。

到了第五代林文察時代,林家的重點發展機會來了。1850年,當時才21歲的林文為父報仇,把殺父仇人綁在父親墳前,當著全族人的面前將仇人剖腹挖心血祭亡父。不過武藝高強的林文察是為了報殺父之仇,這時候,已經被太平天國內憂搞得快垮台的清廷也無暇追究,反而趁這時候要林文察掏錢募集兵勇去基隆,跟打到台灣的太平天國小刀會作戰。驍勇善戰的林文察戴罪立功,很快把基隆的小刀會給收服。清廷看林文察這麼能打,1857年又叫他跨海去跟浙江總督左宗棠討伐太平天國。屢立戰功的林文察,官位愈做愈大。

1863年底,林文察已經當到福建陸路提督的高官,他趁著征剿太平軍的空檔帶兵回台,打到隔年年中,很快就平定騷亂全台兩年多的「戴潮春民變」。然後,他依恃戰功大量擴充房產田地,林家的田產瞬時倍增,蛻變成中部的第一大家族。只可惜,1864年年底,當林文察再回大陸征戰,卻被太平軍計誘包圍而戰死。清廷追封他至高的太子少保官銜,並准建專祠,這就是林家能蓋「宮保第」的原因。

林文察死後,弟弟林文明繼任族長,但林家暴增的產業也遭到台灣的貪官劣紳覬覦,林文明被貪官設下陷阱當庭斬殺。林文明的母親戴氏不甘心,她堅毅的向北京申冤,她花了15年四度跨海到北京告御狀,但清廷的官場官官相護,殺害林文明的官員依舊無罪,林家的家道一度中落。

直到林文察的兒子林朝棟和妻子楊水萍夫婦,在1884年清法基隆戰役中立下大功,他們成功阻擋法軍於基隆。於是,林家再次靠著軍功從谷底翻身。當時,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為了推動新政,於是重用林朝棟,把利潤極為豐厚的台灣樟腦開發權交給林朝棟,讓林家的家道中興,財富迅速累積,直追台灣首富板橋林家。事業的成功,才讓林朝棟有大筆銀兩,在霧峰擴建老爸留下的「宮保第」,並新建當年超級豪華的私人招待所「大花廳」。

 

        極盛時期的林家標誌:大花廳  

大花廳的所在地稱作「本堂」。從「宮保第」拐個彎就到本堂,它是1890年,林朝棟真正發家致富後開始蓋的,直到1894年才完工。

跨過門檻,迎面就撞見三層樓高的漆黑大門。我心想,「哇!林家果真氣派非凡。大門是別人家的兩倍高,林家的派頭真是大。」

門柱的兩端各有一隻龍頭魚身的「鰲魚」高據柱頭。鰲魚,雖然是想像的吉祥物,但它有獨占鰲頭、魚躍龍門的高尚寓意。又傳說,鰲魚喜好吞火且愛風雨,所以又有祈雨兼壓制火災的喻意。對鰲魚的美好想像,再次驗證了官宦世家的禮數有夠多。

大門的橫樑上還有九個篆體寫成的「壽」字。

導覽員一時興起,要我們把這九個「壽」字唸一遍。遊客們也跟著玩興大發,於是,大家就壽、壽、壽……的連念了九次。

「哈哈哈,大家想『瘦』想瘋了,裡面都聽到了。」美女導覽員接著又笑說,「不過,裡面不是減肥班,而是林家專屬的戲班。要想減肥,只能靠自己閉上嘴、邁開腿。」

我們邁開腿走進「大花廳」。

先穿過一道方形門,再穿過第二道圓形門才進入院埕。我非常喜歡這兩道門,門框就像畫框,從門框望出去就像看到一幅一幅的美景。導覽員則又補充說,我們剛才穿過的兩道門也是有講究的。所謂「圓為規,方為矩」,剛才穿過了「規矩門」,就代表作人要懂得規矩。

「進大花廳還有一項規矩要遵守。」導覽員問說,「有人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從右邊的側門進入,參觀完之後,再從左側的邊門出去嗎?」

「這是單行道概念。」參觀的車友回答說,大家都採「右進左出」,動線一致,就比較不塞車。

「說得好…」參訪的隊伍中響起一片掌聲,為車友加油。

導覽員卻笑嘻嘻的說,這個單行道的答案,「對,也不對。」

她解釋說,當我們坐在大廳面對大門時,按傳統的風水習俗是,「左青龍、右白虎」。龍,是吉祥物;虎,代表解厄運。所以當然要從右側門進入,若從左邊門進,那就是羊入虎口了,這與進廟拜拜的規矩是一樣的。

「又來了…」我心裡則嘀咕,「大戶人家的規矩還真多,有夠龜毛。」

好了,也不挑剔規矩了,認真看大花廳囉!

建成於1894年的大花廳,它的雕工精緻,據說是台灣僅存的福州戲台。由於大陸從1966年開始歷經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類似的戲台多遭破壞,霧峰林家的這個戲台兩岸都少見,所以堪稱是台灣的經典建築。

戲台正上方的藻井,雕刻有精美的大牡丹象徵花開富貴,戲台下方則有六個大水缸,水缸裡裝了1/3的清水,而這樣費心的安排是有目的的。當林家專屬戲班在台上演出發聲時,戲台頂上的藻井和舞台底下的水缸就會相互激盪、產生共鳴,發揮類似擴音喇叭的作用,讓坐在後排的觀眾都能享受環場音效,台上的音聲能聽得清清楚楚。

「大花廳」雖然是林家專門用作大型宴會和看戲的地方,但清末哪個年代,豪門官家裡必須嚴守男女分際,男人女人是不能輕易接觸的。所以,正庭前排當然是VIP座位區,固定給主人和男性貴賓享用。但左右兩側二樓的看台就要區分男女了。左邊是男賓區,右邊則是女眷專區。坐在女眷區,一身紅妝的女仕們必須隔著一層竹簾,才能優雅的看戲、聽劇、享受人生。

 

        曲終人散的寂寞 武將林朝棟最懂

不過,再豪華的筵席也有收攤的時候,再精采的戲班也有曲終人散的一天。

曲終人散的寂寞,大概只有林家的主人林朝棟自己最懂。

1895年,清、日簽訂「馬關條約」之後,台灣割讓給日本。一向以善戰著稱的林朝棟,卻因為台灣官場的內鬥,在這場見利忘義的政治博弈中,他從棋子變棄子,他的「棟軍」被摒棄在權力核心之外。林朝棟終究沒能參與1895年的那場「乙未年抗日戰爭」。

在瞬息萬變的動盪中,他跟隨妻眷的腳步內渡廈門,離開他一手打造的霧峰「宮保第」和「大花廳」。抑鬰的林朝棟後來在宦海和商場中浮沉,九年間體會了人情冷暖,感慨了前半生熱鬧過後的冷清。他變得鬰鬰寡歡,1904年,54歲勇猛的武將就病逝上海。

林朝棟病故後,跟著他一起內渡大陸的兒子林祖密承繼龐大的家產,並承襲尚武的家風。他也是個天生武人,林祖密支持孫中山反清,出錢出力幫孫中山組織革命軍。革命成功後的次年(1913民國2年),林祖密為了入籍中華民國,干脆把霧峰林家族長的位子交由頂厝系的堂族,舉家遷居廈門鼓浪嶼。1918年還曾被孫中山任命為閩南軍司令,一度是孫中山的左右手。可惜,民國初年,軍閥割據,大陸一片動亂。1925年林祖密被軍閥孫傳芳派在廈門的部下張毅圍捕殺害,時年48歲。

        霧峰林家家風耿直 父仇必報 永不屈服

林家的故事還沒完,更精采的是,林祖密的長子林正熊也是軍校出身的武將。霧峰林家第八代的林正熊,為了替父親報仇,他投入曾經領導北伐、抗日的名將何應欽將軍的麾下。兩年後(1927年),林正熊率領的國民革命軍打敗軍閥張毅的部隊,然後在廣州中山公園裡公然執法,公開槍斃了張毅,替父親林祖密報仇。不得不提一下,這跟77年前(1850年),他的曾祖父林文察為報殺父之仇,埋伏跟蹤在大仇家身邊兩年,直到大角頭仇家落單了,才把仇人綁在父親墳前,當著霧峰林家族人的面前,把仇人剖腹挖心,為父報仇的激烈手段,祖孫簡直如出一轍。

不過,林家耿直的家風也會走到岔路上。林正熊的弟弟林正亨,他畢業於陸軍官校,沿襲尚武的家風也成為一員武將。1944年,救國心切的林正亨加入「緬甸中國遠征軍」,戰役中,他身中16刀,被同袍從死人堆裡拖出來,送往醫院救治一年才保全性命。但僥倖撿回一命的林正亨,更深刻體會平民百姓的苦難。隨後,因為思想左傾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抗戰勝利後,又跟著國民政府回到老家台灣,不過,他在台灣是替中共從事地下工作,「二二八事件」發生時,林正亨還在台中參加抗議活動。「二二八」之後,台灣進入所謂的「白色恐怖年代」,做為共產黨員的林正亨被捕入獄,因為堅決不肯認罪簽悔過書。1950年元月,林正亨在青年公園旁的馬場町刑場被槍決,成為「懲治叛亂條例」這條惡法下,第一位被槍決的台灣人,時年35歲。

        領導權下厝移頂厝 用文化對抗日本統治

霧峰林家的領導權,從下厝的林朝棟1895年內渡廈門之後就逐漸靠向堂兄弟的頂厝。到了民國成立之後,林朝棟的兒子林祖密更是直接放棄族長位子,從日本統治的台灣回歸當時在大陸的中華民國。

過去以武功打出天下的下厝慢慢式微,會讀書又愛讀書的頂厝開始搶占歷史鏡頭。其中,有「台灣議會之父」稱謂的林獻堂,他成為霧峰林家的族長。霧峰頂厝雖然尚文,但血液裡似乎依舊有「不屈服」的基因。只不過,下厝是靠武力,用打的。頂厝則是借重文化包裝,用喊的。

林獻堂受到清末民初的政治思想家梁啟超的思想影響,他以「喚醒台灣文化意識」為口號集合了台灣文化菁英。他們在台北大稻埕成立「台灣文化協會」,積極投入政治改革運動,辦報、興學、創立詩社……為台灣人爭取政治和文化權益。

林獻堂從1921年開始,年年帶團到東京請願,希望成立「台灣議會」。這期間,他還在1927年和蔣渭水醫師共同創立「台灣民眾黨」,用演講、辦活動等柔性方式,來宣揚反對日本殖民統治和工、農民運動。但是日本總督府怎麼可能容忍這批殖民地上的文青,在政治上和日本人平起平坐?如果台灣民主了,那麼民風比台灣更慓悍的朝鮮殖民地怎麼辦,那朝鮮不就要獨立了嗎?

所以,民主的口號讓你喊。但喊歸喊,日本殖民者不會真正理睬你。

到了1934年,日本本土的西斯軍國主義取得絕對優勢,林獻堂連續14年,15次赴東京請願成立「台灣議會」的活動,也在這年宣佈中止。台灣島內的民主,跟隨日本本土的民主同步淹沒在法西斯的洪流裡。

果然……。用講的,無效;拳頭硬的,才是贏家!

台灣光復後,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接下來的亂局和「白色恐怖」的陰影,讓林獻堂憂煩不己。1949年,林獻堂以治病為由避走日本,但他的心情就像流落異鄉一般,最後病逝東京,1956年歸葬霧峰。

現在,霧峰林家雖然沒有像清末一樣獨霸中台灣。但林家的後代依舊在台灣的教育、銀行、產險……等各行業佔有一席之地。

今天拜訪下厝有百年歷史的「大花廳」和「宮保第」,讓我有一點體會,這種有著美麗建築的古蹟,它不只保存了匠師精湛的技藝。這種古蹟的本體就是一個載體,它承載著林家的回憶、人民的情感和台灣的歷史記憶,這種有故事的古蹟值得保存,更值得參訪。下回再到霧峰,就該去頂厝和萊園瞧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hsufeng0813 的頭像
    liuhsufeng0813

    劉旭峰文章部落格

    liuhsufeng08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