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哥風遊.古蹟巡禮」中山堂見證政權的走馬燈
台北城內中山堂 見證台灣改朝換代
這次的古蹟巡禮,踏勘了台北城的五個城門舊址。但清末,被這五座城門包裹的台北城裡,城內最重要的兩個省級官署分別是「台灣巡撫衙門」和「布政使司衙門」。巡撫衙門就是劉銘傳辦公的地方;布政使司衙門掌管全台的財政、錢糧和兵馬軍火,業務量繁重、地位也顯赫,所以它占地也極為寬廣,轄內有18棟建築,約有數萬坪那麼大。1889年落成啟用的時候,它是當時台灣占地最廣的建築群,比劉銘傳的巡撫衙門還大上好幾倍。
不過,巡撫衙門在日軍進城之前已在動亂中焚毀,現在只剩台北中山堂斜對角立了塊舊址紀念碑。倒是布政使司衙門它卻歷經清朝、日治到國民政府,它憑藉著不斷改變建築型式、不斷變更名稱一直存活到現在,它今天的名字叫「台北中山堂」。
古蹟巡禮,站在中山堂這個古蹟建築前。它可以帶我們回溯一百多年來,台灣每一段改朝換代的歷史高潮,因為它,見證了每一段歷史菁華。就讓我們跟著中山堂的更名歷史,按照時間順序,繼續看下去。
一代又一代 中山堂就像政權走馬燈
1).1887年,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創設了「台灣布政使司衙門」。1889年衙門占地寬廣的辦公官署完工啟用,開始替巡撫執行財政、軍火、火車、稅務…等各項行政事務。權力之大僅次於巡撫,有點兒像今天的行政院,是台灣第二把手的角色。不過,這個龐大的建築群清朝只用了六年,這六年裡,它見證了台灣人經營茶和樟腦事業的大發達。後來日本人來了,拿它來當臨時總督府,日本總督用了它近四分之一世紀。
2).1895年5月25日,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巡撫唐景崧被士紳們推舉為「台灣民主國」總統,布政使司衙門搖身一變,成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台灣民主國」的總統府。不過,這個總統府衙門只開張12天,隨著日軍順利登陸,打下基隆,唐景崧立刻落跑回大陸。它見證了台灣群龍無首的混亂,總統府衙門只好關門歇業。
3).1895年6月17日,日軍兵不血刃的進入台北城後,就挑上台北城內占地最廣、最氣派的布政使司衙門,舉辦盛大的「始政」儀式。典禮之後,布政使司衙門被日軍徵用作為台灣總督府,日本總督在這裡處理台灣政務。諷刺的是,這個清朝時應該為民服務的衙門,瞬間變成日本殖民政府的作戰指揮中心。接下來的二十年,日本總督從這裡發號施令,打壓全台各地抗日游擊的武裝革命,衙門真實見證了台灣人拚死抗日的斑斑血淚。一直到1919年,凱達格蘭大道上新建的豪華總督府完工,布政使司衙門失去關注,被丟進歷史角落,等待下階段的重啟。
4).1931年,總督府以紀念日本昭和天皇登基為理由,決定利用布政使司衙門的寬廣基地,蓋一棟兼具集會、表演和餐飲的現代化建築,取名「公會堂」。要蓋新屋,當然得拆舊屋。但布政使司的舊屋曾經扮演25年台灣總督府的吃重角色,日本建築師不好說換角就換角。於是,日本人決定把布政使司衙門旁邊的「籌防局」,這個曾經有幾任總督住過的廳舍,以及清末後來蓋的「欽差行臺」大門,和布政使司的大堂…等,部分拆解後搬到台北植物園裡予以保留,就當是對日本前輩的尊重與紀念。之前,我循著歷史遺跡去到植物園西側,還可以看見閩式祠堂建築的布政使司衙門,它是目前台灣僅存的清代官署建築。就算現在是以“拼湊且縮小版”的面貌和遊客見面,它依然被高分評價為二級古蹟。逛植物園看花賞鳥之餘,不妨繞過去看看。
清代衙門澈底改頭換面 中山堂見證近代史
5).1936年11月,「台北公會堂」落成。新完工的公會堂,是日治時期台灣唯一有大型室內展演空間的高級宴會廳。它具有多樣性功能,有能夠容納兩千人的大型劇場、有展覽廳、還有餐廳。為了方便進出,大門還設了很多道門。去參觀公會堂的時候,我發現大門口還保留了兩個日治時期的洗脚池。這是因為,當時台灣百姓多數人還沒有鞋子可穿,為了保持清潔,沒穿鞋的人,入會堂前,就必須扭開水龍頭先把腳洗乾淨。不過,現在參訪中山堂的人都有鞋穿了,洗腳池是只能看不能用。那只是給遊客拍照打卡,拿來說故事用的。
建築外觀也頗有意義,1930年的台灣日本人,已不再迷信過去繁複的西洋歷史樣式建。(簡言之,就是我們不懂裝懂慣稱的『巴洛克式建築』)。這時候的日本人在廣泛向歐洲學習醫藥、科學和建築後,本來應該運用在日本自己的本土上,卻因為日本保守勢力的反對,只好拿台灣來當實驗的白老鼠。不過台灣卻也因禍得福,先一步嘗到歐洲進步的文明。
「公會堂」的外觀就是最好的例子。日本設計師在鋼筋水泥的外牆上,貼上簡化版的貼面磚,來表現磚造建築的質感和外觀。它的整體裝飾比我們熟悉的台北賓館和總統府要簡潔明亮的多。到這個時候,布政使司衙門澈底改頭換面了,成為台北上流人士出入的文化場所,見證台北人的休閒娛樂和喜慶宴會。
6).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後,公會堂居然戲劇性的被指定作為「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場所。在公會堂二樓,它又見證了日本代表簽下投降書,讓台灣和澎湖回歸中國版圖。此後,簽投降書的二樓定名為「光復廳」。而公會堂為了紀念國父孫中山,則改名為「中山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堂前方小公園裡有一座孫中山銅像。他的表情生動、栩栩如生,臉部肌肉和衣褶擺動都非常有質感而且自然,它是已故的台灣知名雕塑家蒲添生1949年的佳作。不過,這個高七公尺的百年基座上,日據時代站在上面的,是當時的日本民政長官不是孫中山先生。公園裡這個被列入市定古蹟的是基座,它和孫中山的藝術雕像同步見證了時代變遷。
中山堂在台灣光復初期,它的各個廳室曾經借給國民大會、立法院、台北市議會…等民意機關開會使用。在1966年陽明山中山樓完工啟用之前,國民大會都把這裡當作開會的議場。70年代以後,隨著經濟成長,它又還原成市民可以來參觀消費的重量級藝文、表演與宴會場所。
中山堂功能性的多變,一如人生的走馬燈幻化無常。它見證了台灣政權的多次移轉與更迭,自然有它不可抹滅的歷史價值,而這個價值被有識之士看到了。2019年,中山堂被升格為國定古蹟,由國家來保護管理。
被列為古蹟的歷史建築,提供我們多一種認識歷史的方法。讓我們對自己身處的變化都市,能夠有更深的情感連結。下次再到中山堂來吃大餐、看表演或者聽音樂會,你可以停下腳步多瞧它一眼,看看這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回想一下我上面表列的走馬燈足跡,去體會與品味這個舊台北城裡最重要的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