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哥風遊.台灣古蹟巡禮 」
1875年清廷「開山撫番」第一戰 屏東獅頭社戰役
恆春古城 保留最完整的台灣城池
古城怪事多 亂象反映社會真實
(峰哥的學習之旅。以下文長,請慎入)
前情提要:
1874年日本侵台的「牡丹社事件」後,清廷對台灣的治理變得積極。先緊急派沈葆楨任欽差大臣來台了解狀況,再陸續增派6500名淮軍到台灣。從十月開始屯兵枋寮,與駐紮在更南邊楓港和車城的日軍遙遙相望。不過,一直到12月,日軍拿了50萬兩賠償撤出台灣前,清、日官軍並沒有真正交烽。但清朝接受沈葆楨建議,開始積極治理台灣,兩項重要措施包括:第一、增設恆春縣以及台北府。第二、加強開山撫番,北部打通蘇澳到花蓮奇萊的道路、中部打通南投到玉里的道路、南部打通枋寮到台東卑南的道路。
為了開通往屏南的道路,於是跟原住民獅頭社發生嚴重衝突。
清軍大戰獅頭社 開路建恆春城
我為了找獅頭社戰役的古戰場,和老弟在枋山和枋寮的山間、海邊折騰了大半天,找了又找,問了又問。除了枋寮昭忠祠,據網路傳聞它裡面供奉參戰殞命的英靈,但在地鄉民卻多半不知道它的由來,以為它只是用來靖安地方的「將軍廟」。這廟和我想走訪古戰場的初衷有點距離,所以我又試著跑進原民部落,但幾經周折,除了拍到少部分部落圖騰,依然找不到明確的古戰場遺跡。必須坦言,以下資料是綜合整理而來。
「牡丹社事件」後,為執行開山撫番政策,恆春被清廷新設為恆春縣。但清朝的統治勢力過去一直只到屏東枋寮,枋寮以南都是排灣族各社盤據。至於東部後山,那更是阿美、泰雅、卑南各族的活動區域,清廷一向視它們為番地,過去只設「隘勇線」做地理上的區隔,從來不作管理。但這次為了建造恆春縣城,清廷就必須打通枋寮到恆春的交通。
面對「山大王」原住民,撫番政策又不得不執行。清軍怎麼辦?
先看看「撫」這個字有意思。它是提手旁,部首是「手」字部。嘴巴講不通,只有動手來撫了。
還記得前面一章講過,1874年牡丹社事件結束前,清廷曾派出6500名淮軍精銳駐紥在鳳山和枋寮。這批渡海來台的淮軍沒跟日本人交鋒,卻在事件落幕後,與生活在山區的排灣族獅頭社摃上。
探究獅頭社事件的發生原因,除了長期存在的漢番交惡是遠因。沈葆楨麾下的王開俊將軍為了清除枋寮到恆春的路障,在1874年底被獅頭社族人誘殺,王開俊的猝死才是獅頭社戰役的導火線。這下子,開山撫番不只動手,更變本加厲,成了動刀動槍的「剿番」行動。1895年二月,沈葆楨出動淮軍征剿擋路的排灣族獅頭社,原住民躲在山區打游擊,原漢慘烈對決。傳言原住民奮戰死了近千人,但慘勝的淮軍戰死、病死的人數更多達1918人。這場原漢戰爭歷時四個月才結束,史稱「獅頭社事件」。
獅頭社事件中殉職的淮軍,曾被分葬於鳳山和枋寮兩地的「昭忠祠」。鳳山「昭忠祠」在日治時代改建為神社,光復後,神社又被拆除,另行改建為鳳山醫院;至於枋寮昭忠祠,又名「白軍營淮軍義塜」,目前依然留在枋寮鄉間,但事過境遷,知道它存在的民眾很有限。
「獅頭社事件」,是清末「開山撫番」政策下的第一場戰役。打通往恆春的交通後,漢人勢力正式從枋寮向南擴張。恆春縣城也終於從光緒元年(1875年11月15日)開始動工,歷時近五年,在光緒五年(1879年9月1日)完工啟用。也許因為它地處偏遠,後續遭到的破壞相對較少。恆春古城它是目前台灣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城池,四座城門和大部分城牆都被保存。
峰哥風遊的台灣古蹟巡禮,當然不能錯過恆春古城。
恆春古城 保留最完整的台灣城池
拜訪恆春古城,南門是最容易到達的地點。它是通往超熱門景點墾丁的必經要道,也是恆春車流量最頻繁的一座城門。
我和老弟一家人在南門外的小吃店午餐。新冠肺炎疫情的此刻,用餐的客人很少,正好可以邊吃邊瞧,遠遠端詳這座號稱保存最完整的城門。南門還保留拱形城門,城門上還有多重頂的飛簷式牌樓,只不過,牌樓看起來很新,明顯是重建的仿古的建築。
恆春縣城設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周長2600公尺,外牆城高330公分。它是清末修築的最後一個縣城,規模沒有鳳山、台南、嘉義、彰化和新竹那麼大。不過,上面所說的那些古城,在日治時代因為都市更新,除了保留部分城門,大部分城牆幾乎全被拆除。恆春古城卻因為地處偏遠、市區發展緩慢,南、北、東、西四個門和大部分的城牆都意外的保留下來,反而成為台灣保存最完整城垣遺跡的古城。
南城屬於交通要道,周圍車多。我很快吃完午飯,一個人跑進南城底下拍照記錄。拍完照,一夥人繼續往東門移動。
東門步道饒富古意 北門相對幽靜
東門,保留恆春古城最完整的城垣遺跡。
恆春古城已經是台灣本島絕無僅有的古城遺跡,在東門,更有強烈的古城感受。停好車,站在城下拍照,不但城門、城牆保存完整。還能攙扶老媽沿著城牆邊的階梯拾級而上。上到超過三公尺高的城牆,更發現城牆上還有步道,步道寬約三公尺,長約三百公尺。踩在這超過140年歷史的古城城垣,不但城垣上的砲台、砲孔整修良好,紅色的地磚、紅色的瓦牆,還有藍天白雲當背景,以及偶來的清風……,除了感受歷史韻味,更有南國度假的舒暢。
不過要提醒的是,東門這條步道只一邊有圍牆,帶老人或小孩在步道漫步,最好沿著牆垛走,懸空的一邊完全沒有防護措施,會有點危險。
三百公尺步道,很快走完百年歷史。東門城垣步道消失在恆春高工的籃球場邊,下階梯,回到平地。往北門遊去。
北門的外觀和東門很像,它們都沒有城樓。整修中的城垣,將來可以連通東門和西門。不過,同遊的老弟站在城牆下拍照時,他打趣的說,這330公分高的城牆太矮了,即使是當年的日本倭寇,踩個高蹻或蹬個高腳椅應該也可以攀上去。但不知是幸還是不幸,當年這個為了防範日軍攻勢蓋起來的縣城,一直到日本統治台灣50年,它都沒有真正打過大戰役。連都市化的更新腳步也沒讓它傷筋動骨,所以它相對完整的保留下來。
北門這裡,也許離恆春鎮中心更遠,即使城門洞開能讓小型汽機車通過,它和剛剛走過的南門、東門相比,依然顯得安靜。不過,北門旁邊正對著虎頭山,風景算是漂亮。遊客少,安靜亦是幽靜,自有它的丰采。
開始飄雨,在北門這裡沒有多作停留,繼續往西門遊去。
淅瀝瀝的雨中到達西門,間歇的大雨裡,只有我和老弟下車。
西門位在恆春鎮中山路上,這裡是以前的商業區,老街兩旁盡是蓋滿房子的店家,把城門擠地只剩下門洞。不過,西門門洞旁有間「阿嘉的家」,它因為電影「海角七號」大賣座而受到矚目,我和老弟也不免俗的在西門拍照紀念。
現在的西門只剩下立面的城門,城樓不見了,城垣和雉堞也多被拆除。不過有趣的是,我和老弟在西門附近的「猴洞山公園」漫步時,公園左近幾處民宅的圍牆上反倒看到城牆遺跡。詭異的景象,咕咾石砌造的城牆搬了家,不知是破壞公物還是廢物利用,官家城牆成為民宅圍牆已是事實。到西門遊訪的時候可以繞過來看看,這突兀但有趣的景象。
西門牆角邊還有一個更突兀顯眼的石碑,叫做「禁自盡圖賴碑」。翻成白話文就是:「禁止自殺後,還賴給別人」的告示碑。這個設立於清朝光緒年間的碑文上還寫說,「不准將親人自殺之事栽贓圖賴給他人,藉以牟利或洩憤,查獲者要重罰,杖刑一百,有期徒刑三年。」
「天哪!」老弟看完這塊碑文,大雨中不禁仰天感慨,「這是什麼社會呀,還要立碑禁止『藉自殺來誣賴他人』?」
我想,古時的恆春人不會吃飽沒事幹,為了一點私怨就自殺。還讓子孫拿自己的死去誣賴他人,跟對方同歸於盡吧?
事實當然不是如此。老弟上網一查,原來這個「禁自盡圖賴碑」不是恆春獨有,清朝統治時期的台灣,至少就有五個縣城立過這個官方告示碑,但只有恆春這個偏遠古城保留下來。
試想,皇權統治下的百姓,要靠親人自殺後,再將死因賴給他人才能獲取賠償求得生存。這如果沒有昏庸甚至貪官污吏,誰信哪。貪官和地方劣紳、角頭相互勾結,弄死一、兩個平民百姓來構陷誣賴取財,這樣的劇情,放在腐敗的滿清到處看得見。而清政府居然要靠矗立告示碑來禁止它發生,這間接證明了,它不是偶發事件而是生活日常。這也具體而微的反映滿清領台期間的民不聊生,難怪會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的頻繁民變。
好了,體會與感觸因為雨下不停,只能暫放一邊,暫告一段落。
和老弟匆匆回到車上。恆春這次的古蹟風遊豐富有趣,下回還要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