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哥風遊.跟著歷史戰場遊台灣」
1895年「乙未戰爭」10補述篇 屏東火燒庄古戰場
一路南下,我回到屏東老家。
今次的主題故事---
火燒庄戰役 六堆客家軍最後一役
六堆客家軍 死守屏東保鄉護土
六堆紀念公園 硬頸客家人向先祖學到教訓!?
(峰哥的學習之旅。以下文長,請慎入)
屏東縣長治鄉長興村火燒庄的「烈士祠」,在台灣歷史戰場上有它獨特的意義。此地舊名「火燒庄」,它是1895年客家義勇軍在激烈的抗日行動後,另一個被日軍以「無差別掃蕩」方式全庄焚毀的歷史戰場,故名--火燒庄。
火燒庄隔著一條小小的沙蛇溪比鄰我的老家屏東市。造訪這處台灣的歷史戰場,緬懷這場發生在乙未年底抗日戰役的同時。意外的,發現書法名家于右任先生為火燒庄親筆撰寫的詩:
氣宇河山壯,名爭日月光。
煌煌民族史,照耀火燒庄。
有名家撰文,很棒,但這詩怎麼感覺有點怪怪的……。村庄被大火燒死幾百人,卻用“光耀”來形容。而且,向來以草書見長、堪稱台灣「當代草聖」的右老,他的詩卻用標楷體來復刻,倒也難得一見,算是開了眼界?
也好,就當是巡禮台灣歷史戰場的另一種收獲吧。聳聳肩,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去看看「火燒庄」古戰場的歷史故事。
六堆客家軍 死守屏東保鄉衛土
1895年10月11號,日本帝國第二師團的乃木希典中將率領近八千名日軍從屏東南端的枋寮登陸。日軍沿著東港、鳳山……一路由南向北,準備與日本能久親王的近衛師團、貞愛親王的第四旅三路合擊,包抄台南府城。
軍威好大的日軍,沿路還派人預先立下了讓人好怕的告示:「揭白旗服從皇軍,即可保全生命,安居樂業。否則就要殺個雞犬不留!」
日軍囂張的恐嚇舉動,沒嚇著客家鄉親,反而引發高屏六堆鄉親的憤慨。當時「台灣民主國」的第二任大總統劉永福還駐守在台南。於是,六堆客家庄的各堆領袖,他們一得到日軍從枋寮登陸的消息,便連夜聚集在屏東竹田鄉西勢村的「六堆忠義亭」裡商議。會議決定:組織民眾,聯合義軍,誓死抗日。
會議中還推選「六堆」中的前堆(今屏東縣長治、麟洛兩鄉)總理邱鳳揚擔任大總理來指揮作戰。時年65歲的大總理一點也不怠慢,立刻指派左堆(今屏東縣佳冬、新埤兩鄉)總理蕭光明,讓左堆做好準備,攔截上岸的日本第二師團。
乃木師團抵達茄苳腳(今日屏東縣佳冬鄉)後,立刻遇到左堆蕭家軍的激烈抵抗。當時,蕭家軍以佳冬鄉蕭家古厝步月樓為據點,和日軍展開巷道戰。雙方激戰至翌日凌晨,日軍憑藉著人多、武器精良,打地義勇兵傷亡近百。左堆軍勉力拚死苦撐,也只支撐了一天就被擊潰,史稱「步月樓戰役」。
六堆客家軍沿路攔截卻一路潰敗,沿著竹田西勢、萬丹一路往屏北退走。
就在六堆客家軍敗退的過程中,10月19號,劉永福大總統在深夜喬妝成老太太,抱著他的愛犬搭上英國商船逃回廈門。劉永福丟掉了台灣,卻諷刺的為自己贏得「阿婆仔浪港」的台語罵名;10月21日,台南府城因為彈盡糧絕,在英國傳教士的引領下,官民開城投降。
火燒庄戰役 六堆客家軍最後一役
台南投降了,遠在屏東邊陲的客家軍卻依然寧死不屈。
大總理邱鳳揚下令,三千名六堆義勇軍退守回到他的老家「前堆」,也就是今天的屏東長治鄉長興村,重新擺陣以抗敵軍。
在巡禮歷史戰場的時候,我在紀念公園裡看到一塊紀念碑,石碑的背面就有當年「六堆」義勇軍的布陣圖,上面詳細記敘邱鳳揚的六堆兵力部署,包括:「先鋒軍」、「前堆軍」、「左堆軍」、「右堆軍」、「後堆軍」和「中堆軍」。
邱鳳揚當時計畫,隔著殺蛇溪這個天然屏障先與日軍對陣;再倚靠長興庄裡的石牆、槍眼孔…構築堡壘做為防禦第二線;萬一失守,再利用庄裡蜿蜒曲折的巷道,和日軍作最後的巷道決戰。
11月底,戰役開打。一開始,六堆軍憑藉庄外溪圳的阻隔,真的讓日軍不得其門而入。但三天後,也就是1895年11月26號,日軍甘脆調來重砲部隊,隔著殺蛇溪一輪猛轟。大砲的優勢火力轟垮火力薄弱的客家軍,殺紅眼的日軍很快進佔庄頭,但一看庄內的巷道蜿蜒,他們也懶得個個擊破了,直接放棄巷道戰。日軍決定徹底毀滅這個庄頭,所以繼續炮轟,不管你是義軍還是平民,日軍不但見人就殺,看不到殺不到的,還放火燒毀庄頭民宅,就連附近相鄰的幾個村落也一併遭殃。
大火燒庄從白天燒到傍晚。天黑了,日軍才撤回屏東阿猴城。
這場滅庄式的屠殺,根據日本官方記載,盡成灰燼的村庄裡有三百戶民宅全毀,也至少燒死250人,史稱「火燒庄戰役」。悲情的是,這場大火真的讓「火燒庄」名符其實。戰役結束後,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如釋重負的向京都大本營回報:「十一月底,全島悉予平定」。
意思就是說,「火燒庄戰役」是乙未年抗日的最後一戰。當然,總督的報告只是階段性邀功的回報。這之後,還有所謂「抗日三猛」:北部簡大獅、中部柯鐵虎、南部林少貓繼續抗日。
不過,火燒庄之役,算得上是客家義勇軍在台灣的最後一役。雖然南部六堆客家軍,和北部桃竹苗客家軍沒有實際的從屬關係,但同樣硬頸的抗日精神,都讓從北部一路挨打到南部的日本人真實領教。此後,「六堆客家軍」這個從清康熙年間就組織起來,至少有兩百年歷史的民兵自衛隊,就被日本統治者徹底解散,以免他們再次集結抗日。
「六堆」,也由過去實質的民兵組織,轉化為高屏客家族群的概念性通稱。#
六堆紀念公園 硬頸客家人向先祖學到教訓!?
六堆客家軍在1895年乙未戰役中,鄉親們英勇的行徑被日軍視為亂民組織而解散。但客家軍拚命的流血犧牲卻在一百年後才受到肯定。民國84年(西元1995年)政府終於在長治鄉這個歷史戰場的舊地上,儀式性的設立「六堆客家聯軍抗日紀念公園」,在公園裡建造烈士祠,豎立紀念碑,讓後人不但可以追思緬懷前人,更可以痛惡日軍的殘暴。
回看歷史,我不知道六堆義勇軍在敗退的過程中,大總理邱鳳揚有沒有想過投降?反正「台灣民主國」的三大統領唐景崧、丘逢甲和劉永福都已經落跑大陸,這個沒人當家的台灣還值得為它賣命嗎?抑或者,這塊土地換人作主,對小民百姓有差別嗎?
再從現實功利的角度去想,「乙未年抗日戰爭」中,這150天的對戰期間,多半都是客家人在和日本軍作戰。從桃竹苗的姜紹祖、吳湯興和徐驤所謂的「客家三傑」,再到高屏六堆客家軍經歷的「步月樓戰役」和「火燒庄戰役」,客家義勇軍不知道是被清乾隆皇帝御賜的「褒忠」二字給高捧了還是騙傻了,反正,只要跟日本人對戰,客家軍就展現必死決心。
日軍甚至稱客家人抗日是一次「民族總抵抗」、「全台皆兵」。日軍指出,戰場上對抗的有五十多歲老人(19世紀,50多歲算老啦)、有十二、三歲的少年,也有婦女拿鋤頭、鎌刀、竹矛、站在陣頭,跟日軍強大的火炮拼命。
重讀這段歷史更驚覺,客家鄉親在日軍登陸後就跟日本人拚命。不像少數閩南人不但乖乖歸順日本帝國,在接下來七年的掃蕩戰鬥中,這些歸順者還有人替日軍勸降或誘殺其它義勇軍。對日本人來說,客家人這麼不乖,難怪日治時期掌控台灣樟腦、茶、糖和採礦專賣權的五大家族,包括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高雄陳家、鹿港辜家和基隆顏家…,五大家族都不是正統客家人,而是閩南籍的漳州人和泉州人。
若設身處地的替「六堆」大總理邱鳳揚想想,換作是你,你會放下打不贏的輕兵器去跟日本人議和嗎?你要用什麼條件談判?你能獲得什麼利益?更重要的是,擺在歷史的那個當下,你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
巡禮台灣歷史戰場,希望從歷史中學習教訓,增進判斷的智慧。設想,如果將來台灣不得不戰。又假設戰況不理想的情況下,該戰?該降?還是該和?你我又該做出怎樣的選擇?
歷史從不會主動告訴你,「Yes or No?」
一如六堆大總理邱鳳揚的選擇,他讓自己成為了歷史。
人生,就是不同選擇結果的組合。看得還不夠多,還不懂如何智慧選擇。
那就繼續走吧,新冠肺炎的當下出不了國,就在台灣繼續走走看看吧。#
客家本色勤儉傳家 客語褪色愈少人說
乙未年的抗日戰爭,日本帝國當時根本沒想到,以日軍能夠橫掃朝鮮半島和中國遼東的優勢武力,怎麼會在台灣蕞爾小島吃閉門羹。而且,把日軍打得七葷八素、眼冒金星的,居然還是在台灣人數相對較少,社經地位也明顯居弱勢的客家人。
不過,歷史若往前推,客家人來台灣其實也相當早。德國史學家 Riess 在研究荷蘭史料時發現:1624年荷蘭人來台灣與原住民溝通時,多半是由客家人居中當翻譯。當時,閩、客和原住民的人數比例不至於太懸殊,但是1683年(康熙22年),當施琅替清朝康熙皇帝打下台灣後頒布「渡台禁令」,其中就嚴令禁止曾在「三藩之亂(1673~1681年)」中協助反清的廣東惠州、潮州兩府的客籍人士禁止渡台。由於官府的禁止,此後,台灣的客籍人數比例才逐漸少於閩籍。
客家人少的劣勢,到了乾隆晚年開放渡台禁令後更加明顯。為了搶奪灌溉水權、爭取墾地、建屋、蓋廟……等衝突,人少的客家族群在閩客械鬥中失利,被迫退出平原,遷至靠山的丘陵地。最明顯的例子之一就是,1840年發生在新北市新莊的閩、客嚴重械鬥,衝突中死亡的人,收納於文武大眾廟,後來改祀供奉地藏王菩薩,成為今日著名的「新莊地藏庵」。當年客家人敗走,退出新莊平原,遷移到位置相對較差的桃、竹、苗丘陵地。弱勢的客家族群為了積極融入勝利者的生活圈,開始講閩南話、過閩南人的風俗,也就是所謂的「閩南化」。即使其中少部分人因為經商有成提高了身分地位,但這些客家人還是隱藏自己的語言習慣,溝通上多講閩南語以免惹禍上身。就處世成功的角度來看,多數客家人是相當低調的。
但沒料到的是,乙未年的抗日戰爭,就是這群一直低調的客家人強出頭,是他們保鄉衛土的硬頸精神讓日軍吃足苦頭。
乙未年過去了125年,務實的客家人以「閩南化」的方式融入主流社會,由於大眾媒體普遍使用台語和普通國語,客語遭到漠視。21世紀初的此刻,年輕一輩的客家人已經很少使用客語。從小在城市裡長大的客家人根本不會講客語,客語正以驚人的速度快速消失。
就以我的客家丈母娘為例,三十幾年前我初初到屏東內埔拜訪她時,她跟我講台語。後來,我跟老婆帶小孩回娘家,丈母娘跟我們講國語。這三十多年來,她碰到我,不是講台語就是說國語。我請她教教我講客家話,她老人家卻多半只是笑笑,等到被我催逼煩了,她反覆對我說的也只有,「食飯、食飽吂(沒)、睡夢、擱來尞……」
我的兩個小孩從小也講普通話。在家裡,老婆也只跟他們講國語。所以,孩子偶爾回屏東阿嬤家,他們根本沒辦法跟阿嬤講客家語。孩子們頂多也只會用字不正、腔不圓的語調跟阿嬤說,「阿嬤,食飽吔、歸去吔、擱來尞……」
幾句最簡單的客語單詞,講地直白點兒,意思就是說,「阿嬤,我們吃飽了,拍拍屁股要跟您說bye- bye,下次再來聊……」
嗟,這就是當下年輕人對客語的認知。
語言活化石 客家話快速衰落
乙未戰爭一百多年後,客家人有沒有更弱勢?由於沒有客觀的評判標準,很難做出明確判斷。就連蔡英文總統在大選時,為了爭取客家選票,她都說自己是「客家妹」咧。有客家妹當總統,客家人還弱勢嗎?
只不過,這個客家妹和大多數客家人一樣,能說的客語詞彙愈來愈少。
根據客家委員會2016年12月公佈的調查顯示,台灣自稱是客家人的超過453萬人,占了全台人口的19.3%。但真正能夠講客語的卻只有212萬人,連自稱是客籍人口的一半都不到。如果再看看大陸的統計報告,跨入二十一世紀的近20年,全球會說客家話的人口,從上世紀末的6千多萬人銳減到不足3千萬人,流失的速度相當驚人。
老婆大人家裡講的客家話,無疑已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語言之一!
但客家話其實是中國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廣義來說,它是漢朝的官話。從漢朝開始,客語曾經長期占據官方語言的主導地位,它比現在普通話的歷史要悠久得多。現在的普通話,嚴格說來是從清雍正二年才全力推廣,普通話占據官方主導地位不過三百多年,而有幾千年歷史的客家話卻因為實用性低,漸漸成了語言的活化石。
離開長治鄉的「六堆客家聯軍抗日紀念公園」前,回眸凝望「烈士祠」和「六堆紀念碑」。百年前,這裡曾是乙未戰役的歷史戰場;百年後,這裡不僅人事全非,連當年用來發號施令的客家話都已凋零。除了感慨客家鄉親成仁取義的悲壯,只留下唏噓徒呼負負。
坐上車,扭開音響,播放《客家本色》這首客家歌。也許,也許世間客家人會如歌詞中的勸諫,「勤儉傳家……,正正當當做一個良善的人……」
身為客家女婿,我一邊開車,一邊跟著《客家本色》哼唱:
唐山過台灣 無半點錢,剎猛打拼耕山耕田。
咬薑啜醋幾十年 毋識埋怨
世世代代就恁樣勤儉傳家,兩三百年無改變。
客家精神莫豁忒 永遠永遠
時代在進步 社會改變,是非善惡充滿人間。
奉勸世間客家人 修好心田
正正當當做一個良善介人,就像恩的老祖先
永久不忘祖宗言 千年萬年。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