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峰哥風遊.跟著歷史戰場遊台灣」

1895年乙未抗日戰爭之佔領苗栗營頭頂

 

P_20200418_101046.jpg

 

        客家抗日義勇軍 游擊戰拖住日本大軍

(峰哥的學習之旅。以下文長,請慎入)

 

死傷慘重的尖筆山戰役過後的第四天。

時間來到813號,撤退到苗栗的義勇軍,在苗栗市南郊的營頭頂山高地又和日軍打了一仗。不意外的,義勇軍又吃了敗仗。此處的高地既失,基本上苗栗就已經無險可守。可能是為了保留戰鬥實力吧,客家義勇軍沒有在苗栗這個營頭頂山頭做太多的抵抗,主力部隊就往彰化八卦山撤退,準備在彰化做最後的決戰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近衛師團則順利進佔苗栗,指揮官並且在貓狸山高地向親王做戰事簡報。

事實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師團,當初是以「接收」台灣為任務。因為日、清兩國政府簽訂的馬關條約是割讓台灣,能久親王當初一定以為接收台灣會像接管台北城一樣簡單。從新北澳底登陸後,只碰到留守清軍微弱的抵抗。再加上有辜顯榮的引路,日軍只花了十天,幾乎毫無阻礙的就進入台北城。但能久親王沒料到的是,清兵易打,客家籍的民兵卻難防。這一路從桃園、新竹到苗栗,由苗栗客籍的私塾教師吳湯興、武秀才徐驤以及新竹北埔墾首姜紹祖組成的「客家三傑」,客家民兵讓近衛師團簡直吃盡苦頭。

        回頭看,617號當日本派任台灣的首任總督樺山資紀在台北舉行就職大典後,日軍就渡過淡水河南下。在淡水河以北,日軍一帆風順。但是淡水河以南,日軍就開始遭到激烈的抵抗。在三峽、大溪日軍被伏襲,在桃園、新竹和苗栗日軍更被打擊。

為什麼淡水河南、北差別這麼大?淡水河以南的台灣百姓抗日情緒會如此高漲呢?讀了史家分析的材料,再搭配實際到歷史戰場的體會,我粗略概分出兩個原因:

        第一是歷史因素。桃、竹、苗地區,是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清廷才積極開放開發的新墾區,這些丘陵地在開發過程中,常常要挑戰當地原住民,所以墾民們通常要有自衛的武力。

        第二是地理因素。這些有武裝的墾民熟悉丘陵地形,他們懂得利用山區地形和日軍打游擊戰,這就讓習慣正規戰鬥的日軍疲於奔命、吃足苦頭。因為這些抗日義勇軍,他們剛開始不會與日本大軍正面衝突,日軍來了,他們就揮舞投降的白旗笑臉相迎,甚至還會假意的幫忙日軍。但是當日本大軍通過了,他們就攻擊後面落單的殘餘。譬如「三角湧大捷」和「分水崙大捷」都是這樣打出小勝仗的。

日本人根本分不清誰是抗日義軍,誰是日本順民,在氣急敗壞的情緒下,日軍進行了多次無差別的報復性掃蕩。燒燬村莊、大肆屠殺,這種無差別的報復性殺戮卻逼出更多客家鄉親投入抗日陣營。所以,在桃、竹、苗地區,出現了一股很強的,同仇敵愾的抗日情緒。

P_20200418_075833.jpg

這批由客家人組成的義勇軍雖然武器嚴重落後日軍,但他們在自家熟悉的北部山區裡四處伏擊,一路從桃園楊梅就與日軍纏鬥不休,客家軍且戰且走,曲折反覆的與日軍周旋,讓日軍疲於奔命,從台北打到苗栗北邊的這個戰場總共花了兩個月。這也讓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清楚的認知到,想接收台灣不再只是簡單的任務,是要拚命的。

        對客家軍來說,苗栗的失守也只是抗日戰役的中場休息時間,接下來的決戰更不輕鬆。因為這時候,「台灣民主國」的總統唐景崧、副總統丘逢甲和霧峰林朝棟等高官大員多半已經放棄台灣內渡大陸,大人幾乎全跑光了,只剩下黑旗軍劉永福的殘餘兵力還守在台南。但,劉守福遠水救不了近火,說得更精確一點,台南的劉永福也是自身難保。統率義勇軍的吳、徐、姜等諸家客籍領袖,其實他們抗日的初衷只是為了保家護產,但打到現在,他們幾乎散盡家財。為了最後的尊嚴,這些客家義勇們只能無視眼前的節節敗退,抬起下巴,硬起頸脖,要繼續與日軍廝殺。#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hsufeng0813 的頭像
    liuhsufeng0813

    劉旭峰文章部落格

    liuhsufeng08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