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youtube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jdngTtwHpQ
過去的悲劇難道就不能忘記、原諒並且放下嗎?如果有空閒的空間搞紀念館,但實際上卻像個蚊子館擺在那裡養蚊子。那還不如立碑紀念一下就好。像有些在菁華區的紀念館或博物館,如果土地拿來蓋成青年住宅或社會住宅,再便宜出租給買不起房子的年輕人,或者孤苦無依、窮苦的老年人,讓年輕人和苦命人,在大台北能有個棲身之所,不好嗎?
幹嘛還要用納稅人的錢,去搞一些沒有實用價值的史蹟。
我不得不說,很多被政府和蛋頭學者,列為古蹟或者史蹟的建築,
因為沒有再利用的配套措施,被指定為古蹟後,想再利用卻處處被法令綁死,像我參訪過的台北義芳居和芳蘭古厝,雖然被列入古蹟,卻因為沒有再利用的配套措施,反而讓它們又老又窮的蹲在山腳下,到現在都不見重生的價值和機會。
政治呀,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要為最多數的人謀取最大的幸福,
政治不是拿來消費歷史,不是為了少數政客,去賺取政客的政治利益。
文化部的「文化資產保存法」裡,近年來新通過一項〈史蹟〉類。 截稿的此刻,全台只有兩處史蹟,一處在南投的馬赫坡古戰場,台北市的首處史蹟就是馬場町。馬場町現在是公園,但是史蹟保存追溯它是1950年代初期,專門槍決匪諜政治犯的刑場。不過,政治受難者是不分省籍的。白色恐怖時期的1萬6千132 名政治犯當中,有1千226人被判處死刑。這其中,台灣人佔了55%,但是人口總數少很多的外省人也佔了45%。在1951年到1954年的密集槍決期,馬場町槍決了八成死囚,近千人在新店溪畔殉命。
今天的馬場町公園到處是騎單車、遛小孩和欣賞河邊風景的市民,這裡洋溢的是滿滿幸福,這裡早已不見70年前的森嚴和肅殺。但是它被通過公告為史蹟刑場後,70年前的傷疤再次被揭開。
公園變刑場!希望到這裡走踏遊玩的朋友心裡不要有疙瘩。
---以下是<峰言風語> youtube影片的文稿
(配音 1)
騎鐵馬,沿著新店溪,可以騎到車友們很熟悉的馬場町。鐵馬一轉,
就可以轉進漆著黑底金字招牌的--「馬場町紀念公園」。
在這個河灘公園裡,經常有家長帶小朋友在這裡騎車,全家洋溢幸福的感覺。
但是很突兀的是,公園裡有一座大土丘,土丘前面立著一塊黑色石碑,
像墓碑一樣的石碑上寫著,1950年代,馬場町這裡是刑場,
專門槍決政治改革的熱血志士。也就是說,這個孩子們開心戲耍的河濱公園,七十年前,它是白色恐怖時期的--刑場。公園變成了刑場
(Stand 1)
峰言風語今天來到台北的馬場町公園,馬場町公園更正確的講,它應該叫馬場町刑場。在白色恐怖時期,這個地方曾經決了將近一千人,我背後這個小土堆,它是一個意象,它象徵的是墳墓。
(配音 2)
但是你不要被嚇到啊,今天這個土丘底下沒有埋遺體。
它是1998年,當時的市長陳水扁,為了興建紀念公園,用廢土堆起來的土丘。
經常陪小孩在這裡騎車、玩耍、看風景的民眾,對於馬場町從公園變成刑場,
心裡可能覺得很不是滋味。但這不是我亂說的,這是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
通過的台北市第一個史蹟。必須再強調一次,馬場町是史蹟而不是古蹟,
史蹟,是小英政府最新立法通過的名詞。它指的是,
發生過歷史事件而有保存價值的空間。馬場町發生過的特殊歷史事件,
就是在白色恐怖的1950年代初,1951到1953年,這裡曾經槍決980多名政治犯,
馬場町被認定有歷史保留價值,也就成為北市府公告的第一個史蹟。
(配音)
不管你要叫它馬場町史蹟刑場,還是叫它馬場紀念町公園。
走在公園這條中軸線,地上的黑色大理石,你看又是代表莊嚴肅穆的黑色,
黑色大理石上淺淺雕刻了一隻和平鴿。
鏡頭抬起來,中軸線的中央是座壟起來,意象是墳墓的土丘。
土丘背後是一棟又一棟的大樓,從這個角度看過去,這個景象衍生很多想像。
究竟是美麗的人間仙境?還是莊嚴肅穆的幻境? 那全看你自己怎麼想了。
但是中軸線上的和平鴿,追求和平,應該是每個人都該有的堅持。
(Stand 2)
馬場町公園裡不但有和平鴿的圖騰,這個地方還養了非常多的鴿子。
希望能夠和平,永久和平。
(配音 3)
追求和平--是普世的真理,但是在公園裡餵養禽鳥那就有待商榷。
為了維護公園環境衛生,避免禽流感、腦膜炎,藉由鳥類的糞便傳染蔓延。台北市政府早從2008年開始,就禁止在公園裡餵食禽鳥。站在人類的角度。俗話說,路邊的野花不要採,為了避免疾病傳播,路邊的野生動物也最好不要餵。
要不然,餵養人的愛心,恐怕會適得其反。
凡事都有一體兩面,看事情不能只看眼前的一面,多想想沒看到的另一面。就像公園裡餵養鴿子,你可以說它是愛心,也可以說它散播疾病。
歷史事件的解讀更是如此,被政府列作史蹟的馬場町。
它肯定是時代悲劇的產物,但是悲劇怎麼發生的,就看你要選擇哪一個角度。看歷史事件不要只看一個點,更要拉開時間軸,才有機會看到全面。
站在黑色的石碑前沉思,1950年代初期,那是個怎樣的年代?
為什麼1950年代初期,台灣會槍決一千多名匪諜和政治犯?
1950年代初期是個極度混亂的年代,那時,國民政府從大陸敗退到台灣。
外部要面對中共渡海攻擊,內部要面對匪諜勾串破壞,和黨內派系的鬥爭
(配音4)
國民政府在朝不保夕的情況下,第二度戒嚴,用極權的手段和中共對抗。
軍情特務為了肅清匪諜,鞏固領導中心,在台澎佈下天羅地網捉匪諜。
講到白色恐怖或者228事件,台灣人已經被洗腦的刻板印象就是,
〈外省人欺侮本省人〉,但實際上,政治受難者是不分省籍的。
解除戒嚴以後的2005年,國防部向陳水扁總統的報告顯示,
在1萬6千,132 名政治犯當中,有1千,226人被判處死刑槍決。這其中,人口佔比較多的台灣人雖然佔了55%,但是人數少很多的外省人也佔了45%。
被槍決的政治犯當中,比較知名的,有台灣人的石碇鹿窟村滅村事件,
有半山仔的蘆洲李友邦將軍,更有來自大陸重慶的美術老師黃榮燦。
政治受難者真的是不分省籍呀。
(配音)
1950年代初期,在那個人命如草芥的亂世裡,全世界都不安寧。
台灣在搞白色恐怖,槍決了千餘名匪諜和政治犯。
對岸的中共在搞<鎮壓反革命運動>,大肆搜捕國民黨特工和反對派,
有上百萬人被逮捕,更有數十萬人被槍決。
1950年代初期,我們鄰近的朝鮮半島還發生韓戰,共產勢力對抗民主體制,
中美對抗的死亡人數更超過百萬人。
真確的看待1950年初,那真真切切是一個亂世呀,不論是台灣、大陸還是朝鮮半島,因為戰爭動亂和諜報潛伏,造成的死傷真是不可勝數。
走讀歷史就是要記取教訓,希望悲劇別再發生。
(配音 5)
陳水扁當台北市長的時候,規畫興建馬場町公園,用它來紀念白色恐怖。
陳水扁第二任總統任期結束前,又在總統府前設立〈白色恐怖紀念碑〉,
紀念碑和總統府遙遙相望。阿扁說,他設立這個紀念碑的目的,
是要提醒國家掌權者,堅持民主 保障人權。
(Stand 3)6
我背後的就是「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
它擺在凱達格蘭大道上,要說它很突出,其實也很突兀。
希望白色恐怖是一個歷史借鏡,不要讓過去的悲劇再發生。
這塊紀念碑我希望賦予它兩個意義,可以用兩個英文的F來代表
那就是 forget & forgive ,忘記過去並且原諒過去。希望能夠做到。
(配音 7)
forget & forgive ,也許有些人會頑皮的給它更多的F
不管你覺得有趣還是你要開罵,都是你的自由,只要對台灣對你自己好就好。
台灣紀念白色恐怖的地方很多,除了總統府前白色恐怖紀念碑、新店的景美人權博物館、石碇鹿窟事件紀念碑、還有六張犁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紀念公園----,更有今天拜訪的重點--馬場町。
這些遺蹟已經很多,多到像標簽貼在事發地點,已經看了叫人眼花瞭亂。
政府還預告,〈促轉會〉在本屆任期屆滿前,還要再針對白色恐怖事件,
再公告一批不義遺址。也許希望像馬場町一樣,再用納稅人的公帑納入史蹟
(配音)
走讀到這兒,真的要為活在當下的台灣人說幾句公道話。
過去的悲劇難道就不能忘記、原諒並且放下嗎?如果有空閒的空間搞紀念館,但實際上卻像個蚊子館擺在那裡養蚊子。那還不如立碑紀念一下就好。像有些在菁華區的紀念館或博物館,如果土地拿來蓋成青年住宅或社會住宅,再便宜出租給買不起房子的年輕人,或者孤苦無依、窮苦的老年人,讓年輕人和苦命人,在大台北能有個棲身之所,難道不好嗎?
幹嘛還要用納稅人的錢,去搞一些沒有實用價值的史蹟。
我不得不說,很多被政府和蛋頭學者,列為古蹟或者史蹟的建築,
因為沒有再利用的配套措施,被指定為古蹟後,想再利用卻處處被法令綁死,像我參訪過的台北義芳居和芳蘭古厝,雖然被列入古蹟,卻因為沒有再利用的配套措施,反而讓它們又老又窮的蹲在山腳下,到現在都不見重生的價值和機會。
政治呀,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要為最多數的人謀取最大的幸福,
政治不是拿來消費歷史,不是為了少數政客,去賺取政客的政治利益。
---
還是像馬場町公園最好,立個碑紀念一下,最多蓋個土丘也還可以。
這裡已不見70年前的森嚴和肅殺,我們市井小民,
依舊可以享用自己納稅錢興建的公共設施。
管它以前是刑場,放下歷史的悲哀,我們只期待與幸福同在。
把握現在,現在是親子公園最重要,在這裡騎騎車、吹吹風,
看看夕陽和風景。
(配音8)
生活必須向前看,別老是用過去的悲劇,浮濫的到處貼標籤。
在公園裡放鬆身心之後,明天,明天還得為生活打拚。#
好了,今天這集就到這裡,如果喜歡我的話,
請訂閱、按贊並且分享給您的朋友。
同時,也請留言給我關注。讓我知道您的想法。
謝謝您,我們下回見。#